拥有数字社群:未来复合型图书馆的强需求

时间:2022-08-24 10:43:10

拥有数字社群:未来复合型图书馆的强需求

摘 要基于所需即服务所向的图书馆服务理念,论文以读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新阅读时代读者数字社群特征和图书馆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优势,为数字社群用户提供高速、免费、开放的存储环境,实施信息交互,形成以数字社群为服务目标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关键词复合型图书馆机构知识库数字社群读者需求

分类号G250

Possessing a Digital Communities:The Strong Demand of the Compound Library in Future

Jiang Yongfeng, Xiao Keyi

AbstractBased on the service-oriented library concept of service on demand and taking the readers’ demand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new reader digital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braries’ 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this paper. It points that libraries should make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provide a fast, free and open storage environment, implement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s, and form the digital community target of the library service system.

KeywordsCompound librar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Digital community. Readers’ requirements.

* 本文系湖南省图书馆学会“新形势下图书馆用工制度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HZD1022)、湖南省财政厅“图书馆阅读心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33000104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射频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普及和应用,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图书馆的传统优势不复存在,传统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出现危机,有被边缘化的风险[1]。广大图书馆人基于“西西弗斯情结”,长期以来试图制造“元叙事”式图书馆探讨[2],以回答“图书馆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和服务能力能得到读者认同,达到传播知识目的,就是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图书馆的本质就是尽一切努力满足读者的需求。

1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归纳为五大类,并按照它们发生的先后次序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随着移动设备的持续增长,网络的全面覆盖,复合型图书馆服务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沟通方式,还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乃至整个生存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未来图书馆是集资源、馆员、读者、服务、人文、文化、社会、社区等综合考虑的复合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核心。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主体――读者,读者的强需求决定了图书馆服务的方向。读者强需求指读者希望从图书馆获取到的各种服务与产品的抽象反映,是读者对一种愿望超过其他意愿选择的强烈需求。数字社群因其特有的虚拟性、共享性、随意性、非责任性、开放性特征,颇受网络用户的追捧[4];人的不同需求都以不同数字社群的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慢慢得到满足。为打破“学术信息交流危机”,在高校图书馆基础上建立机构知识库是世界各国机构知识库建设采取的主要模式,我国机构知识库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许多图书馆学者、专家对用户需求从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建设及管理需要做了较多分析,如:肖可以等基于WSR理论构建了知识、环境、员工三维使用机构知识库激励机制[6];李大玲、柯平通过对机构知识库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学术研究人员激励模式[7];蔡剑等就研究生群体利用社会化媒体工具分享信息的动机做了充分的研究等等。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形成了共识:网络将全人类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因自身需求选择了众多社群[8]。一直以来,图书馆人认为图书馆的核心就是读者,甚至提出了“三个一”,即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为了一切读者。现在来看这种认识只对了一半,因为社会的核心与社群有关。传统的图书馆宣传思维是抓住一大群人中的一小部分人,我们为什么不突破这种固有思维,转而先去吸引和影响一批“先遣队员”――志愿者[9],然后由他们去形成一个一个的社群转而影响更多的人?

站在营销学的角度,用户是不可教育的[10]。据调查,图书馆对读者的培训只对极少的人有收获,图书馆独白时代已成历史,图书馆和用户对话正在进行中,新的图书馆与用户交互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对复合图书馆数字社群的需求正在成为读者的强需求[11]。

2数字社群浅析

2.1什么是数字社群

数字社群是指一些有相同兴趣且相互交互的人,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借助一定的内部共享信息平台连接在一起的社会群体[12]。数字社群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络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超文本(一种非线性的信息组织方式,能模拟人类思维方式的文本,即在数据中又包含与其他数据的链接。)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创建、更改、的同时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具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13]。

现在使用较多的数字社群系统包括QQ群、MSN、SNS、Wiki、Blog、BBS、新浪名博、Facebook、人人网、豆瓣、Twitter、网上同学录等等。图书馆目前主要利用Blog进行机构知识库的知识管理和交流,利用RSS进行信息的推送和聚合,利用Wiki构建学科知识平台以及通过Tag进行信息的标引与组织[14]。

2.2数字社群的特征

2.2.1传播速度超过任何传统传播方式

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多以病毒式传播(如图1),而数字社群信息传播方式属于博客风暴(如图2)。显而易见,博客风暴的传播属于即时传播[15],只要上线用户就能在几乎同一时间得到相同信息,没有时间差和信息衰变。

2.2.2更加注重社群之间的交互

任何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公平对待,参与数字社群内容制造,这是从对开放源码开发实践的一种反思中得出的,不仅用户在内容过程中实现与数字社群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社群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社群之间的交互。图书馆的价值在于提供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互,满足读者社群的需求,有效地启发和维持数字社群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图书馆与数字社群之间的和谐发展。

2.2.3行动的统一性

数字社群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 社群成员身份固定,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具有聚集性特征[16],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社群成员进入数字社群后,数字社群行动起来就像一个整体,使得社群具有了行动上的统一性。

2.2.4对细微的变化反应迅速

在人类变成数字社群的同时,我们对一些小的变化越来越敏感了,尤其是当这些变化十分明显的时候。数学家将这种渐变现象称为“梯度斜率”或“变化率”,因为我们人类天生对这种细微的变化十分敏感。

2.2.5数字社群懂得维系自身的平衡

网络社会几乎能将所有人都联系在不同的数字社群中。数字社群由独立的人组成,但在面对各自的环境内出现的问题,或是面对其他群体时,具有集体的智慧,数字社群的集体智慧适应各种变化,速度很快,并随之进化成更高的智慧,网络的高连接性和发展速度使它们遵循一些简单的习惯,具有不断自我增强和适应的能力,使自身的平衡得到维系。

3数字社群将成为复合型图书馆的强需求

图书馆是文化的守望者,永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图书馆还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图书馆也没有了,我们就会变成原始人”[17]。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18]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利用现有优势将自己打造成为信息存取中心、自助学习中心、知识服务中心,是图书馆职能创新的追求目标。

3.1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服力

复合型图书馆既不完全是书的场所,也不完全是技术的场所,而是人的场所,是具有人气的、具有文化气息的、舒适的阅读学习休闲场所,是图书馆设备和图书馆员的理性融合。依然秉承图书馆精神――职业精神、道德精神、服务精神。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概括起来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职能、开发信息资源职能、参与社会教育职能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正通过图书馆人的不懈努力在不断升华中实现,不会随着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演变而变化,这是我们认识图书馆的基础。图书馆拥有悠久的历史;完善的人力资源系统;良好的口碑优势;成熟的资金运作渠道;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拥有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系列场馆资源优势[19]。随着国外机构知识库共享平台运作经验和我国机构知识库运行经验的融通,图书馆核心价值――提供免费、均等、公平、自由、开放的图书馆服务,将得到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得到数字社群的认同。

3.2复合型图书馆的创造力

创造力就是立足原有知识,通过人的提炼、总结,突破现状,独辟蹊径出新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的例子很多,从马拉木车开始到蒸汽火车,从我国发明的火药到西方生产的大炮,从野草上锋利的齿形到鲁班的锯子等等,创造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由最初的为藏而藏,发展为藏用并举,到现在广而运用,深入挖掘。新知识在不断发展中创造,图书馆长期在人类智慧的总结中发展并壮大着。复合型图书馆倡导社会阅读、全民阅读、快乐阅读、享受阅读、自助阅读。同时,复合型图书馆参与文化服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会服务(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增值服务),为全人类知识的传承、获取,传播、创造,正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3.3复合型图书馆的协作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图书馆的发展面临知识化、技术化、人文化三大社会背景的变迁。图书馆应利用传统优势,对图书馆的职能、形态、社会定位和认识进行重新审视,树立新的复合型图书馆形象,在文化保存、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上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开放获取理念,以各类图书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机构知识库[20],融入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后,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简称 UGC)成了机构知识库的主旋律,是图书馆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图书馆馆藏由原有的单一外购馆藏型,转向自建与外购的均衡发展。管理方式也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图书馆体系,转换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为主导的图书馆体系。用户和图书馆员职能、角色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信息传播链条经常不自觉地发生变化,用户在使用图书馆时丰富着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扩大着图书馆的影响,更深层次扩大了图书馆知识传播职能、知识挖掘职能。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多,用户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更密切,复合型图书馆协作力变现得更细致入微。

3.4复合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核心馆藏资源而是核心数字社群的形成

在传统图书馆概念中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服务人员的数量、馆舍面积,甚至通过门镜系统检测每天有多少读者到过图书馆,都被认定为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硬指标。随着信息化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 作为社会知识信息枢纽之一的复合型图书馆,被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智慧城市等等高频词、热门词充斥着。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在线服务、网上多媒体等将把复合型图书馆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复合型图书馆只有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用户有机连接在同一个信息交互平台,形成强有力的数字社群,给用户充分的权利,图书馆引领读者社群,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实现图书馆的职能。

3.5数字社群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指导思想

对互联网程序来说,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用户多大程度上会在你提供的数据中添加他们自己的数据,应更加注重与用户的交互[21]。因而,不要将你的“参与的体系”局限于软件开发,而要让用户们隐式和显式地为你的程序增添价值。传统图书馆的思想主要注重的是提供的服务怎样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或最大能提供什么服务,更多的是以“我”为主体来考虑[22],用户参与度不高,和读者用户处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很难把握读者强需求。由于服务观念的限制,图书馆并未重视营销自己的重要作用,这就导致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隔阂和误解。复合型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Web2.0技术发展起来的,具备移动、自助、人文性能,具有网络性和数字品质。随着机构知识库融合为图书馆交互平台以来,开放存取理念的宣传仍然不足,数字社群可以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的展开,复合型图书馆可以将本馆理念、服务方针等信息适时地通过不同的数字社群推向更多的读者,让读者了解图书馆并和读者形成交互,充分加入读者的思维[24],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让读者数字社群引领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读者数字社群是图书馆的明天[24]。

4结语

人们基于不同数字社群在互联网上可以做到方便、及时、近距离、快捷地沟通和交流,同时个人隐私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工具,如杂志、报纸、广播、书信、电话、电视等永远不及的特殊功能,它的强大优势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所以说,人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和需求,选择了网络数字社群。未来图书馆发展方向将利用机构知识库交互平台引导和适应数字社群用户的发展,充分发挥机构知识库与用户的交互优势,让那些在网上发表观点、写博客日志、善作书评、拥有众多粉丝、能把握和吸引眼球的读者,成为数字社群的群主,让群主成为图书馆学科馆员或图书馆学科馆员成为群主,即时把握数字社群的动态,引导群主题,领先一步,将领先一路,形成全新的复合型图书馆数字社群,密切图书馆与读者的联系,形成以数字社群为服务目标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1 ]王梅.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独立性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3(1):11-13.

[ 2 ]蒋永福.不在追问本质:图书馆学理论的后现代走向[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5-7,90.

[ 3 ]陈伟,陈克.现代管理理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181-188.

[ 4 ]陈劲松.现实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的权威达成[J].社会科学研究,2001,26(4):113-116.

[ 5 ]王晓艳.开放大学体系下图书馆开放存取发展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3(4):38-41.

[ 6 ]肖可以,曾湘琼.基于WSR的科研人员使用机构知识库的激励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81-84.

[ 7 ]李大玲,柯平.基于知识管理的学术机构知识库激励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98-101.

[ 8 ]左菲菲.从Library 2.0到“参与图书馆”:当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1):11-14.

[ 9 ]云明向.社会组织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和策略选择[J].图书馆杂志,2013(1):13-17.

[10]周鸿.娱乐手册之体验修炼[J].商界评论,2013(2):74-77.

[11]Morrison A,Lynch P,Johns N. International tourism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4,16(3):197-202.

[12][美]查克・布莱默.点亮社群:互联网营销的本质[M].曾虎翼,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5.

[13]丁敬达,杨思洛,邱均平.论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模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64-68.

[14]李金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4):119-123.

[15]伍凡凡,杨明刚.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微时代用户体验模型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2(6):80-81.

[16]胡昌平,胡吉明,邓胜利.基于Web2.0的用户群体交互分析及其服务拓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5):99-106.

[17]文庭孝,刘晓英.论图书馆的文化职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28-30.

[18]Murray R. The Millennium Challenge-Towards the Hybrid Library[Z].Fretwell-Downing Informatics Presentation at an Asilb Seminar, London,1998.

[19]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图书馆杂志,2013(3):4-8.

[20]张晓林.开放获取:研究型图书馆的下坡路,还是登高梯?[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4.

[21]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2):111-113.

[22]夏义.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05):97-102.

[23]胡昌平,胡吉明,邓胜利.基于社会化群体作用的信息聚合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51-56.

[24]文南生.图书馆文化主体性迷失的理性思辨[J].图书馆,2013(2):9-11.

姜勇峰湘潭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湘潭,411105。

肖可以湘潭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湘潭,411105。

(收稿日期:2013-12-18 编校:刘勇定)

上一篇:初中地理图像教学方案研究 下一篇:创新之旅:我与环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