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分析

时间:2022-08-24 06:41:06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的对策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

2010 年1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组织了22 个部委、80 多名专家,深入皖江地区10 个市的146 个调研点,实地考察企业、园区、港口的重点建设项目,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试验田”

“试验田”计划具体包括“四大战略定位”:即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这些战略定位,与国家关于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定位非常契合。

(二)安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获得中央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示范区不仅要承接产业转移,而且要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目标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链承接,培育壮大战略性主导产业;突出错位发展,积极承接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功能转型,打造生态安全农业基地。

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会迈上一个新台阶。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联动发展。如建立泛长三角五大基地,推进与长三角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及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接。

再次,《规划》明确了示范区的范围。它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9 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 个县(市、区)。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双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路

(一)发展安徽的经济,要做好“一圈两带两厢”的建设

安徽发展经济要做“一圈两带两厢”的建设。一圈是建设合肥都市圈,充分发挥都市圈的辐射作用,带动安徽经济快速的发展;做好“沿江经济带”(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等)的发展,使之成为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同时做好“沿淮经济带”(阜阳、蚌埠、淮南、淮北等)的发展,使之成为煤炭、机械等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两厢”:重点发展好宣、黄、池、宜四市的旅游、化工等产业,使皖南的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同时重点发展好淮(北)、宿、阜、亳四市的特色农业,使皖北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现在企业最难得是人才。我们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一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利用安徽省丰富的科教资源,鼓励学校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设置专业;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基地;鼓励和支持企业独立举办或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产业转移中选择安徽。

(三)实施“科技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

从长远发展看,安徽省的产业发展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改变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中处在“微笑曲线”低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紧紧加强技术攻关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等,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引导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骨干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象奇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改造和升级一批传统产业。不要因为眼前利益,接受“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产业,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社会道路。

(四)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为产业转移提供方便

目前,在国内办一个企业需要好多手续好多资料,时间要需要30天以上至45天左右;而欧美等国办理一个企业只要15天左右。而时间对目前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很重要,因为商机转眼即逝。所以安徽省在承接产业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不要搞形式主义,缩短企业审核时间,该省的手续能省就省。另外省里把一些权利下放到各个省市,节约时间。总之,政府在迎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改变自己角色,使自己成为服务的角色。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措施和步骤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必须是主动的承接,而不是被动的承接;必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形成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在:

(一)制定可行的承接产业转移规划

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目标、达到目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措施都要有规划体现。规划中的目标是“航向灯”。可行的含义:一是要符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要求。《规划》明确要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二是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即重点把产业的承接与已有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如马鞍山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着力构“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化现代服务基地。做大做强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即钢铁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精细化工、食品加工6 大优势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个超千亿级、五个超百亿级的产业。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光源、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6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即改造提升造纸印刷、金属制品、机械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5 大传统优势产业。加速发展三大现代服务业。围绕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生产业、生活业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

(二)打造功能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

首先,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以现有的园区为基地,结合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

其次,建设一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特色园区。努力使特色园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在特色园区建设上要强调:(1)园区要根据生产力的布局要求设置。如农业产业化的加工区就需要因地制宜地设置。一定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 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2)园区的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上,它是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的下属机构;制度建设可体现特色园区的特色。不论是工业园区还是特色园区都应该是精简、统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要积极借鉴和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有实力的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四、结束语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示范区”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精神,群策群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一定会出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路径。不难想象,有中央的政策支持, 沪苏浙等省市的产业的顺利转移,“示范区”人民勤奋努力,《规划》的“亮点”在江淮大地闪闪发光时,我省的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化程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城市群、城乡一体化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缩小(城市就业率会明显、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创业,减少了很多生活方面的成本);城乡生活环境的改善(带动住房、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等。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上一篇:基于LAC的皖南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 下一篇:浅析沪渝两地房产税试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