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时间:2022-08-24 05:49:44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摘 要]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采取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必须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否则企业没有动力采用此模式。对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实现资源价格向其价值的回归,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绿色认证制度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将有助于政府制定特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

[关键词] 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企业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44-04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的主体地位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故而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产品重量轻型化和产品包装简单化。“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化”(Recycle)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循环化原则属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强调从源头上治理问题,而不是末端治理。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三个层次上的。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中循环,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循环;大循环,即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宏观上的大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但其实现又是建立在下一级中、小循环基础上的。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主要都是依靠企业来实现的。但在实践中政府往往只注重自身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上,只有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实践的条件下,循环经济建设才能顺利地得到推进。

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为达到此目标,企业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那些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行为,企业将会有足够的激励去实施。那么,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否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若是,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对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政府制定特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道路。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条件分析

霍鲁和辛德尔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一个组织通过其资源的调度而获得的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位势。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进而决定了其是否能立足于市场。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一般有两种途径: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成本领先指企业在行业中成为成本最低的生产者;差异化指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值得强调的是,决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有差异性的是消费者而不是企业自身。笔者将从两方面对企业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竞争优势形成情况进行分析。

(一) 成本领先的条件分析

将企业成本分解为资源成本、生产成本、技术成本和社会成本等四个方面。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是采取传统经济生产模式还是采取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将直接影响到这四种成本的变化。资源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投入的原材料和能源所耗费的资本。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根据“减量化”原则,相比传统生产模式,其资源利用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必然降低了资源成本。设降低的成本为ΔC资, ΔC资=资源价格×资源减少量。很明显,在资源减少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源价格越高,则企业在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资源成本的降幅越大。生产成本指企业在进行生产时所花费的成本。与传统经济生产模式相比,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由于改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率,从而使其生产成本得到降低,设降低的生产成本为ΔC生。技术成本指企业为获得新技术而进行技术研发所花费的成本。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建立在强大的技术支撑基础上的,为此,企业必须为其清洁生产、废物再利用和污染处理技术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因此,相比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企业的技术成本是上升的,设上升幅度为ΔC技。ΔC技与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呈负相关的关系,即企业研发能力越弱, ΔC技的变化就越明显,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所带来生产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也就越大。社会成本指企业在产品生产和投放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所形成的成本,主要表现在环境成本。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这部分成本由于外部性的原因而完全或主要由社会承担下来。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笔者假设这部分成本得由企业完全承担(当然,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予以实现)。如此一来,对企业而言,其实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将会减少甚至消灭这部分成本,设减少的幅度为ΔC社。

基于“经济人”与“产品同质”的假设:(1)企业是否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以获得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其依据是严格的成本―收益分析;(2)消费者对传统生产型和循环生产型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认为是同质的,他们没有特别的“绿色”偏好即企业成本领先的先决条件。

设TMC和RMC分别为在循环经济模式企业采取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的边际成本曲线,同时也是其供给曲线。当ΔC资+ΔC生+ΔC社>ΔC技时,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成本要低于采用传统经济生产模式的成本,如图1所示。

对图1可从两个角度予以解释:(1)根据MR=MC,企业在传统经济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生产者剩余分别为图形SACP*和SBDP*,很明显,当ΔC资+ΔC生+ΔC社>ΔC技时,SBDP*-SACP*=SABDC为企业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多获取的生产者剩余;(2)当产量相同,如为Q1时,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产品供给价(P1)要低于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供给价格(P*)。这两点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当ΔC资+ΔC生+ΔC社>ΔC技时,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企业比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下的企业更具成本优势,符合成本领先的竞争要求。

(二)差异化的条件分析

前面分析中笔者有“产品同质”的假设,现在笔者放松这一假设。采取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企业与采取传统经济生产模式的企业,两者最大的区别即在于是否以“绿色”为核心。循环经济生产型企业遵循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运输至绿色使用,其在坚持利润原则的同时,也很好地兼顾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努力树立起社会大家庭中负责任的成员形象。传统经济生产型企业则坚持利润最大化原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也是以投资越少、成本越小为原则,仅仅满足于遵循环保法规的基本要求,甚至努力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实施被动式环保策略。两相对比,循环经济生产型企业不仅凭借先进的绿色化技术推出差异化的绿色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绿色竞争力,占据了竞争优势;同时由于承担起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由此也获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已能够体现出来,因为面对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企业显著地占据了竞争的优势地位。但是,在国内市场,这种差异化的“绿色”特点在现实中能否真正地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还必须取决于两个条件:(1)这种差异化是否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2)如果消费者认同,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鉴别绿色产品(企业)与非绿色产品(企业)。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与绿色企业的认同与否是建立在其环保意识的基础上的,消费者环保意识越强,其认同感则越强,其支付意愿就越大;相反,“产品同质”假设就是成立的。在对绿色产品认同的基础上,消费者还必须能有效地鉴别产品的绿色性。由于消费者是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位置,在面对各种商品时,他们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区别绿色产品与非绿色产品,这就要求有显著的、标准的和权威的标识来向消费者提供其决策所需的信息,否则,对他们来说,产品仍是同质的。那么,循环经济生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无法显示出来。

三、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

从上面的条件分析可知,当ΔC资+ΔC生+ΔC社>ΔC技时,即资源成本、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下降得越多而技术成本上升得越少时,企业有兴趣走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这样它具有成本优势;同时,当消费者认同绿色产品并能够有效地鉴别绿色产品(企业)时,企业有激励走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因为它可实现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此,政府应当在满足企业实现竞争优势的条件上做更多的努力。

1. 实现资源价格向其价值的回归。前述,当资源价格越高,企业因降低资源投入而节约的成本就越高(即ΔC资越大),企业也就越有激励去发展循环生产。但当前中国经济机制中资源价格形成体系极不合理,资源的价格未能真实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极度浪费,同时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能够建立完整的资源定价体系,调整好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使资源价值得到相对完整的体现,那么进行清洁生产就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形成优势。实现资源价格向价值的回归,主要是要明晰资源的产权,发挥资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2.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国企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科研能力不足、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这必然导致企业在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时技术成本投入过大,影响了企业转换生产模式的积极性。为此,国家有必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的方式可有多种,如引导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财政税收支持、金融信贷支持、直接或间接的资金补贴、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保证知识产权的外部性内部化等。多渠道地扶持企业的创新行动,可使企业技术成本的上升幅度(即ΔC技)有效地减少,同时也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

3. 加大法制建设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设力度,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这样就使企业有激励(负激励)通过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来降低其社会成本。降低的幅度(即ΔC社)越大,企业越有积极性发展循环生产;同时,企业越有积极性发展循环生产,在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则其社会成本下降幅度(即ΔC社)就越大,由此形成良性的正反馈。为此,国家立法机构要抓紧时间制定相关的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对污染物的排放要严格限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改革排污权交易制度,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通过这种制度可以鼓励企业采用清洁工艺进行生产,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讲,买进污染份额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更是把自己推向市场竞争的劣势境地。

4. 加强循环经济与绿色产品的宣传力度。使循环经济思想深入人心,使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企业和公众的道德准则。努力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倡导消费者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企业开发出一个稳定和日益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从而激励企业走循环生产之路。另外,由于政府与企业的委托―关系,因此当政府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时,也就降低了企业对从事循环经济的风险规避态度,这有利于政府减少成本。

5. 建立起完善的绿色认证制度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公正严格的绿色认证体现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程度;信息披露制度又使公众有效地掌握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绿色产品所达到的程度。通过这一系列制度体系的建设,可有效地改变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地位,使其消费决策更加理性,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消费意愿,这无异使实施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企业具有了优势。

四、简短结论

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绿色持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企业,是循环经济建设的主体,政府作为循环经济建设的主导者,根据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激励因子设计相应的制度体系,使实行循环生产的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中国软科学,2004,(10).

[2]陆钟武.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J].企业管理,2002,(2).

[3]诸大建,黄晓芬.循环经济的对象-主体-政策模型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4]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

[5]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6]罗俊霞,李忠斌.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7]郭彬,张世英,郭焱,冷永刚.政府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8]苑鹏博,向刚.实施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公共部门非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试析中国中小企业跨国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