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时间:2022-08-24 04:39:27

如何更好地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

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调查显示,农民非农就业主要依靠外部拉动。由于当地短期内无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立足于依靠外部拉动,要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向转移的三个绿色通道。一是政府组织。充分发挥劳动力组织的职能作用,搞好信息的收集和,组织农民闯市场。有关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广泛联系劳务项目,努力寻找稳定的劳务合作伙伴,建立跨地区劳务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有组织、有规模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主动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大中城市的劳动部门、哈尔滨驻外机构加强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吸纳富余劳动力的大型劳务输出基地。二是中介输出。在完善现有劳动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大力扶持经济团体、社区组织发展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支持有一定社会关系的能人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通过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的组织力量。三是能人带动。大力发掘亲缘、地缘关系,充分发动各类能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开拓劳务市场,用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的方式,形成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的连锁效应。

二、健全信息网络,让农村劳动力转移“快起来”

及时、准确、广泛的信息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先导。依靠外部拉动,农民非农就业对区域外的信息需求较多,但还不具备成熟的信息渠道。所以,加快农民非农就业要拓宽信息的收集、交流和反馈渠道。一是加强劳动力资源信息化。在完善劳动力档案基础上,建设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内辐射、传递劳动力信息,使用工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网络随时调阅劳动力信息。二是广泛收集劳务市场信息。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公共资源发掘信息,并积极与大中城市的中介组织密切联系,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联络站或派遣信息联络员,到用工单位去直接找信息,多渠道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基层劳动力转移组织要在为外出劳动力跟踪服务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外出劳动力为家乡做贡献,利用工作机会收集劳务信息,并反馈回家乡。三是畅通信息交流渠道。由政府牵头,以乡镇政府为中心,以村屯为基点,三级组织协同合作,逐步以计算机联网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并及时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机构和中介组织,形成快速收集、和反馈的信息网络。

三、开展职业教育,让务工经商农民“稳得住”

非农就业的农民大多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他们转入非农产业从事的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建筑业、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相当一部分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不敢完全摆脱农业,具有季节性特点。农民素质偏低,竞争力弱是制约农民农工转化、农商转化的重要因素,农民在非农领域站稳立住,必须掌握必要的非农职业技能。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办学,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培训分三个层次开展。一是引导性培训。对农村干部和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权益保护、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应聘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二是职业技能培训。由政府提供补贴,常年开展餐饮、保安、建筑、家政服务、服装加工、计算机操作、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特别要注意抓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区内企业各类工种所需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从业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在制鞋、服装加工、美发、建筑、木工等传统产业领域,以地缘、亲缘关系为纽带,组织农村劳动力开展传、帮、带活动,利用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这种滚雪球式的“职业教育”,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三是学历教育。面向初高中毕业生以及接受过自考、函授等教育的“五大”农民开办计算机、管理、商业等学历教育班,打造农民白领队伍。以职业教育为核心,要通过市场机制,将招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介绍、有组织转移和就业安置等各个相互独立的环节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劳务产业体系,从而做到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经营。

四、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涵养农民就业的蓄水池

小城镇和二三产业是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要载体,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挥城镇经济对农民就业的带动作用。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全,投入不足,是制约呼兰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要抓住撤县设区的机遇,在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的基础上,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谋划小城镇的快发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同时消除和取消歧视、限制农民进入小城镇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放宽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条件,做好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环境。以小城镇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培育以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加工、餐饮、流通、中介、家政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小城镇对农民就业的吸纳力。

上一篇:关于农民进城务工面临问题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谈膛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