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定位

时间:2022-08-24 04:35:45

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定位

摘要:本文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实际需求,对影响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因素进行了理性思考,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

伴随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原有的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中等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或合并到高校,使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进入了“五年一贯制”的轨道。学历层次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使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思考影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个因素并给予准确定位,就显得极有价值和意义。

1.课程目标定位: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的小学师资

课程体系首先要从确定课程目标开始,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明确规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具体任务。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以及培养质量的评估,因而明确课程目标对于开展教师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纵观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培养目标已经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目前,我国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制约这次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需要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确立得以落实。教师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优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为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帮助。因此,确立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小学师资的课程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追求。表现在人才规格上,我们认为,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将具有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素质,不仅能够承担小学多门学科和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教学任务,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而且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明显特长,真正成为一个自主成长型的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2.课程结构定位:综合化、专业化与实践化相结合

(1)学科课程要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

传统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使课程高度分化,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相应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学走入误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基础性和综合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现了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这就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注重将众多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成果的内容设置到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目前师范院校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的比例太小,且分科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势在必行。

(2)加大教育类课程比例,凸现教师教育专业化

课程结构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强化师范性、注重学术性的认识方面具有共识,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基本知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技术。回顾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类主要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科目,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课程专业特征不明显,教师教育有其名无其实。因此,新的课程方案应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增设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发展史、小学教育科研、课改通识培训、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整合。

(3)强化实践类课程,打造教育教学技能

由于传统师范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操作倾向的影响,师范毕业生上岗后不会教学或适应教学慢的弊端比较突出,因此,在课程结构中,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帮助学生在岗前获得教育教学实际经验,就成为小学教师培养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过程所面对的情境不断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自实践经验。正像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来掌握实际医疗本领一样,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应通过加大实践锻炼的力度来深入理解教育与教学理论,掌握实践技能和实践智慧。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才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才能了解和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才可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为达上述目标,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通过在小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设“课堂教学技能综合课”等方式,来训练、整合学生的各种技能,保障教育见习、实习,让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检验,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学会在实践中的反思与整合。

3 课程实施定位:体现主动学习,突出自主建构

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传统的师范教育,在师生互动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往往习惯于“授―受”式教学,缺乏示范意识,忽视通过自身教学的示范性给学生有益的启示,学生也难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进行教学,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方式改变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及教学观念。这就对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摆正教与学的位置,树立“学为主体”的意识。使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围绕这个主体需要来设置,让学生焕发学习热情,主动学习,自主构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第二,改变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成为开放的系统,相互学习,共同交流,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第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情感意识。青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仍然以情感为前提,因此忽视学生的情感意识,对学生的心理世界缺乏了解,势必造成学习缺少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四,改革评价方式,关注学习过程。教育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发展情况的基本手段,也是检查课程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为此,教育评价必须全面系统,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的准确定位,为科学合理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将为高素质、综合型合格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试论政治教师教学语言 下一篇:全体动员打造平安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