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艺术的灵感和乐趣

时间:2022-08-24 03:19:30

中医艺术的灵感和乐趣

科技创新中确有灵感会偶尔突然出现,它像黑夜迷茫中的一缕闪电瞬间照亮了前进的方向。灵感青睐那些勤于联想、思索的人……

我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最初并非自觉,但一旦自觉了,就抓住不放,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大概是因为我处事有一定的毅力,坚持就来自毅力。但这个伟大的事业吸引了我,令我在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半个世纪,必然因为她有独特的魅力。

中医学根源于华夏文明,是寓于哲理的理论体系,而辨证论治却具有艺术特征。绘画是艺术,无论是中国的水墨画、西洋的油画,画家首先要有一个构思,再加上个人的技巧和审美情趣,才使画能传神,观者赏心悦目得到会心的愉快;音乐也是艺术,无论中西名曲的产生,都得先有构思,再加上作曲家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和个人风格,使其作品久听不衰,令听者如身临其境而有内心的共鸣。

中医不属于艺术范畴,却具有艺术的特征,所谓“医者意也”,这“意”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指构思,当然这不像绘画和音乐之仅供耳目赏阅,这构思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了治疗效果的好坏。中医诊治疾病的水平参差不一,看来就在“构思”的水平。

譬如一个病人经过几位老中医看过,有时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处方。几个徒弟跟一位老中医学习,几年后,有的能将老中医的处方成套地背下来,连每个药在处方的位置都能一成不变;有的则能将老中医的心得与治病作风学到手,而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前者学“形”,后者学“神”,后者就是学到这位老中医的构思方法。

我在跟导师姜春华先生临诊时,看到他在治疗一个哮喘病人时,由于发病的环境、季节、体质的改变,诱发因素的不同,先后采用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处方;又看到了他看似完全不同的病,如疟疾、痢疾、哮喘、乳糜尿,在某个阶段有“气虚”表现的时候,用补气的同一个处方而取效,使我悟到这正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

后来我在肾的研究课题中,注意到一个问题,六种全然不同的疾病都有虚证时,都可采用补肾法提高疗效。“异病”既然可以“同治”,必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结果发现,凡是肾阳虚证的病人其尿17羟值都很低。找到了肾阳虚的初步物质基础,也可以说找到了一个中西医结合点。

1960年,我首次在全中西医结合学术经验交流会上,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富有哲理思想的命题,以肾阳虚具有共同物质基础为内容的论文进行了宣读。以后,全国常有采用这一学术思想的方法进行中西医结合临床与试验研究。

我曾把自己的科研行为特点归纳为“认定目标、孜孜以求、循序探索、长期积累、拓展知识、见机联想、归纳演绎、提炼升华、寻求突破、不断创新”。其中,见机联想是善于捕捉灵感,科技创新中确有灵感会偶尔突然出现,它像黑夜迷茫中的一缕闪电瞬间照亮了前进的方向。灵感青睐那些勤于联想、思索的人,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反复琢磨,才会提炼出那些富有哲理的方法论原则。

耄耋之年,略谈半个世纪拼搏中的这点心悟和乐趣。事业的追求为了理想,生活的乐趣乃是创新,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

人生确有自己的时空坐标,

每个人只能是其中的一点,

当你认识到了这一点,

你就可能不再希望迁徙。

沈老的主要研究成果展示,请关注“大众医学”微信公众号,回复“沈自尹”获知

沈自尹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荣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肾本质研究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

上一篇:自由、平等、博爱 下一篇:脐带绕颈会否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