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数学教学的衔接

时间:2022-08-24 12:49:23

如何做好数学教学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紧密相连的两个阶段,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特征各有差异。在当前新课程实验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需要。为了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

(1)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初一学生有较强烈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独立性,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上提倡平等和民主显得十分重要。

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很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初一年级学生每节课能集中注意的最佳时间,一般出现在上课后的5~10分钟至下课前10~15分钟。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心理特点,帮助学生逐步集中注意力。

学生由好奇心理产生的求知欲是极重要的学习动机,老师应十分珍惜并激发这种学习中的好奇心。不仅如此,还应重视把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到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上来。当然,引导的方法和所提出的要求,要从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比如,有教师在讲去括号和添括号时,把它比作班里调整小组,为某种需要,把原来的小组拆散,重新编组,使学生明白了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意义。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克服了困难,感到了成功的快乐,即使是小小的成绩,也会激起他继续努力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满堂灌是不可取的。兴趣不光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来自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而且也来自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客观评价。对学生中的点滴成绩,也应在适当场合和用适当方法予以表扬,这样做都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要结合师生的思维实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来自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方面。就智力因素而言,它与思维形式和能力有密切关系。表现有多方面:不习惯逆性思维,惯性思维常对新的学习带来阻力,惯用已有经验判断新问题,比如已知2+1>2,所以2+a>2;以偏概全的思维,如对“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这个问题常使大批学生作出错误解答;在学生的思维领域里,形象思维长期占统治地位,不能使思维活动很快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发展积极因素,进行有利有节的训练,做到教学和谐、师生同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方法要联系小学实际。必须联系小学实际,发扬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中所养成的积极因素。但是,中学数学对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学习方法只能逐步实施,不宜操之过急。

尽可能地把代数教材与小学算术挂起钩来。如有理数运算,如果加上绝对值符号,就划归为小学算术运算了,所以,有理数运算可以看做是绝对值加上符号的一种运算。

加强概念和法则教学。要能把概念和法则的主要内容叙述出来;要能举得出例子;要会应用,对运算的每一步都能写出所依据的概念或法则。进一步的要求是,能对有关的概念的异同和有关法则的异同作比较。如“积”和“幂”,“单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的升幂排列和降幂排列”,“去括号法则与添括号法则”,等等。从距离想到时间和速度,从两数和的平方想到两数差的平方,这种比较联想法,应该作为教学中训练和培养能力的要求。

(4)重视学习方法和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这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告诫后人的一段名言。研究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职责。很多小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只把数学书当作为一本习题册使用。进中学以后,要让学生认识到,课本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使用课本。要从课前预习抓起,认真指导,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应成为学习常规。教师的任务不只在教学生“学会”知识,而在教学生“会学”知识,抓阅读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谈集体备课中的有效设计 下一篇:搞好班级工作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