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时间:2022-08-24 12:23:47

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现状及其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为制定教师工作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调查采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对200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倦怠检出率为67.63%,其中轻度倦怠41.61%,中度倦怠为28.32%,高度倦怠为9.25%。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会影响教师工作倦怠,其中,女性教师的耗竭维度比男教师略高,20-30岁的教师在耗竭维度方面显著低于31-40岁组和41岁以上组(P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工作倦怠 调查 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重的工作倦怠问题。Maslach和Jackson(1982)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相关研究表明工作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以及教育等助人职业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已经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师工作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还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

一、研究方法

1.对象。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云南大理州的六所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回收率为86.50%。其中小学教师28份(16.2%),中学教师60份(34.7%),高中教师85份(49.1%)。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有62人,占35.8%;女性有111人,占64.1%;年龄分布上,20至30岁36人,占20.8%;31至40岁62人,占35.8%;41岁以上75人,占43.4%。学历分布上,中专9人,占5.2%;专科45人,占26.1%;本科及本科以上119人,占68.8%。工龄分布上, 5年以下18人,占10.40%;6至10年的43人,占24.86%;11至20年的58人,占33.52%;20年以上54人,占31.21%。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李永鑫博士编制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CMBI(Chines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为研究工具,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以及结构效度、效标效度等信效度指标良好。量表采用7级计分,分别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7)”,共计15个项目,分别测量了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耗竭维度、人格解体维度、成就感降低维度)。本研究中将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和工作年限等。第二部分包括15个项目,分别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测试被试者的工作倦怠现状。

3.统计方法。将调查结果用Foxpro6.0进行管理,然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描述性数据统计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包括工作倦怠各个维度的平均数、标准差,并计算出工作倦怠的检出率。其次,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程度的影响,采用皮尔相关系数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二、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情况

本问卷将个体的倦怠分为四个水平: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其中轻度倦怠和中度倦怠又各自分为三个水平。诊断标准中分别设定了三个临界值: 耗竭分数≥25 分、人格解体分数≥11 分、成就感降低分数≥16 分。根据这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就可以诊断个体的倦怠水平,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出了中小学教师存在明显的工作倦怠感。

表1所示,教师工作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23.50、10.07、14.48,三个维度的均值都与临界值很接近,其中,在耗竭维度方面大于或等于临界值人数最多,有耗竭感的教师人数比例为52.02%,人格解体维度上大于或等于临界值的人数比例为40.46%,成就感降低维度上大于或等于临界值的人数比例为42.77%,说明教师的倦怠感比较明显。

表2所示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情况的检出率,在173名教师中,有倦怠感的教师人数为117人,工作倦怠检出率为67.63%,其中轻度倦怠41.61%,中度倦怠为28.32%,高度倦怠为9.25%。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情况比较严重,相关教育工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依据不同的倦怠水平,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注:A1代表大于或等于临界值人数;A2代表大于或等于临界值人数的比例)

表3所示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性别差异,中小学女性教师的耗竭维度和成就感降低维度比男教师略低,但是并无显著差异;而女教师的人格解体维度显著高于男教师。由此可以推断,女教师的工作倦怠比男教师略微严重,有较高的情绪耗竭和人格解体,但是却具有较低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的数据及相关分析,使得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现状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关部门应该予以重视并采取措施,让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能够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引导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远离工作倦怠。通过本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会影响教师工作倦怠。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不同倦怠因素在倦怠诊断中的作用,采用的中式工作倦怠量表将被试的工作倦怠程度分为四个不同的水平,这样不仅有助于对倦怠问题的深入分析,也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地的措施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是研究的被试范围不够广泛;其次是本文只考察了人口学统计学变量对中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slach,C. Bumout-The cost of caring.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2

[2]李永鑫,杨淑芸.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3]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5(2):454-457

[4]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

[5]贾晓波,陈凤荣.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

[6]伍新春,曾玲娟,秦宪刚等.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4):262-267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 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城乡基层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