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影响

时间:2022-08-23 05:15:20

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72例,分为4组:无糖尿病IP组(A组)、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糖尿病IP组(C组)、糖尿病NIP组(D组),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分别比较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AM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1-0014-02

缺血预适应(IP)作为反复短暂缺血使心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如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恢复等已成为共识。而研究IP对糖尿病患者心脏影响的结果尚有争议。本文分析52例糖尿病AMI患者,对照同期120例无糖尿病AMI患者,以探讨IP对糖尿病患者AMI并发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7年3月~2012年12月于本院住院初发AMI存活病例资料齐全者172例,男115例,女57例,年龄41~75岁;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无糖尿病患者120例;将AMI发病前3d内发生心绞痛视作缺血预适应现象(IP)。将所有样本分组对照,其中无糖尿病IP组(A组)53例,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67例,糖尿病IP组(C组)25例,糖尿病NIP组(D组)27例,均未经冠脉介入治疗。A 组与B 组, C 组与D 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梗死部位、溶栓治疗均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的临床因素比较

1.2 方法

以泵衰竭(KillipⅡ、Ⅲ级)、心源性休克(KillipⅣ级)、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高度至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梗死后心绞痛为观察指标,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后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具体判断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并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确诊。

于患者发病6 h内抽取血液测定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CK)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有意义,再进行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计量资料两两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心源性休克、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分别χ2=2.4579、2.5613、2.3891、2.6618,均P

表2 各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比较[n(%)]

注:与A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各种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数据有意义(分别F=8.2106、6.9837)。A组CK和CK-MB均显著小于B组(分别t=8.3481、7.3882,均P0.05)。见表3。

表3 各种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x±s,U/L)

注 :与A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极易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这一并发症发生,即使具有相似的心肌梗死面积,但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因此,讨论缺血预适应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梗并发症的影响有很大的意义。目前IP仍是最佳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临床证据显示IP现象存在于心绞痛患者,且研究证实AMI后的人类心脏存在IP并对心肌产生保护效应,在AMI发病前48 h内曾有心绞痛的患者左室功能显然优于无心绞痛者[1]。也有学者认为梗死前心绞痛为IP的标志,通过IP对AMI预后产生有益影响,住院期间严重心衰或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在AMI患者中有前驱心绞痛症状者低于无心绞痛者[2]。糖尿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及导致AMI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人群AMI的发病率、病死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梗死后并发症较多[3]。一些实验显示,IP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在糖尿病动物中消失,Ishihara等[4]的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阻碍IP对人类心脏的保护作用;与此相反,Jimenez 等[5]的研究则认为在糖尿病患者中IP可减少初次AMI 后并发症,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IP在无糖尿病的AMI 患者中能够减少梗死后并发症, 改善预后,提示缺血预适应确有心肌保护作用,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I/R损伤程度。而在合并糖尿病的AMI 患者中, 未观察到IP减少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的效应,提示IP对糖尿病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消失,这可能是糖尿病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也可能与样本的大小相关。有文献显示[7],在糖尿病早期,IP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分析糖尿病状态下缺血预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减弱,其原因主要为ATP敏感性钾(KATP)通道被认为是IP的效应器,已证实其激活对IP产生有利影响。一些实验显示,糖尿病时KATP通道活性降低甚至消失,可能是影响IP发挥效应的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基因突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能量代谢紊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等有关[6]。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冠脉多支病变,其广泛的心肌细胞损害、心肌微血管形成减少、侧支循环形成受损等因素,也可能使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降低,从而阻碍IP的作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待于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急性心梗IP是糖尿病患者心肌内源性保护机制,为临床研究心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今后还应加强对缺血预适应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发病机制,探索最佳的救治途径。

[参考文献]

[1] Cui LZ, Wang B, Chen LY. Th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 to IL-6 on rat liver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ransplantation[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3, 6(5):395-399.

[2] Szijiarto A, Czigany Z, Turoczi Z, et al. Remote ischemic perconditioning-a simple, low-risk method to decrease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Models, protocols and mechanistic background. A review[J].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12,178(2):797-806.

[3] Zairis M N, Papadaki O, Makrygiannis S, et al. Influ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effect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9,41(6):343-353.

[4] Lee B C, Lee H J, Chung J H.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2 Pro12Ala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r ischemic stroke with type 2 diabetes[J]. Neuroscience Letters, 2010,410(2) : 141-145.

[5] Grauslund J, Jorgensen TM, Nybo M, et al.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ong-term type 1 diabetes[J].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10,24(2):223-228.

[6] 王洁.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程度和心肌缺血发生的关系探究[J]. 中外医疗,2013,32(11):80.

[7] 赵扬程.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 医学信息,2013, 26(4):23-25.

[8] 张庆华,李莉,刘晓坤,等.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42-144.

[9] 于翔,卢成志,蔡林,等. 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4135.

(收稿日期:2013-08-14)

上一篇:慢性脑出血后肺炎病原菌分布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下一篇: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