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训练中“量”与“度”的把握

时间:2022-08-23 01:19:06

习作训练中“量”与“度”的把握

我认为,在目前的小学习作教学中,训练过量、要求过高是造成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切身体会到:只有准确把握小学习作训练中的“量”与“度”,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讲求实效,训练适量

多写和多练是作文教学的一大法宝,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盲目的多写多练很难收到实效。我在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曾经要求学生一天进行一次小练笔,两天写一次大作文,但结果并不理想,教者力不从心,指导不力,评改不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疲于应付,厌倦情绪日重。我认识到,在作文指导中,自由表达是相对的,指导是绝对的,教者布置习作任务要有针对性,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没有限制,作文课也就失去了意义。

后来,我改变了教法,本着精讲、适量的原则,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适当的习作量。每学期,我布置8次小练笔,侧重于片段的仿写和技巧的练习。每次练笔都有针对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种写作技巧。我所布置的8次大作文,忠实于教材每个单元后的习作要求,训练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和对不同题材的掌握。大小作文交错进行,相得益彰。我认为,不管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教者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如在人教课标版的三、四年级作文教材中,记事的作文有5 次,写作话题依次是“课余生活(不提写作要求)”“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要求写清楚)”“我学会了一项本领(要求写具体)”“父母对自己的爱(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我最想说的心里话”。这5次作文,在写作对象上每次都不同,在表达要求上体现了4个层次,从不提要求到写清楚、具体,再到表达真情实感。作文不在于追求数量,而在于让学生掌握作文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提倡适当减少习作数量,并不否定一题多练,即反复练两三次,每次学生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练笔。为了增强评改的实效,我很注意学生作文时的毛病,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有些毛病对学生作文的影响很深,必须强制改正方可奏效。这样让学生有所感悟,每次都有进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非不可能。其他年级亦可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年段的特点,确定适当的习作量,以求实效。当然,究竟每学期安排多少次大作文、多少次小作文为佳,这要结合生源条件、地域条件等多种因素来确定。

老师在科学安排“量”的前提下,还要注意作文训练的“序”。如何确定小学作文训练的“序”呢?一是要把握低、中、高年级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即:低年级由学会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到学会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中年级能写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的片断;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二是要根据作文训练的总体目标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有一定训练梯度的、形式多样的练习。

二、依据课标,适度训练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的要求比以前降低了一些,侧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想象力、习作能力的培养。教者常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写作水平或名家名篇来衡量小学生的作文,出现要求过高、指责过多、评阅作文时扣分太狠的现象。这样做否定了作文教学的作用,打击了小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语文课标对小学生作文的要求。因此,只要学生作文反映了单元训练的重点,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就算达到要求了,教师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年段的特点。如《记一件小事》这个命题作文,中年级只要求学生的作文有起因、经过、结果,如叙事清楚,有中心就可以得到高分,甚至满分。而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叙事时,能巧用修辞手法,会用基本的写作方法,加进恰当的想象,语言生动有趣。所以,年级不同要求就不同,训练的“度”也就不同,教者必须掌握这个“度”,否则徒劳无功。

三、统一与自由的有机结合

所谓“统一”,就是老师对语文教材中规定的作文练习,进行统一的严格的序列训练,切实练好审题、选材、立意、谋篇、表达、修改、评讲等基本功。所谓“自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自由阅读和观察练笔要放得开,搞得活。读物不定,文体不拘,字数不限,学生能自由地读,欢畅地写,在作文教学中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作文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教材中的统一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保证,它属于“计划经济”;自由作文属于“市场经济”,没有自由作文,学生“富”不了。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习作时,教者不应限定时间、地点、题目、题材、体裁,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求低一点,成绩好的学生则要求高一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当然,教者要因材施教,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达到自由作文的目的。只有把统一作文和自由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全班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作文训练中盲目的多写和多练,忽视了教者有技巧的精讲指导。不根据课标要求,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年段特点、地域特点,搞题海战术,拔苗助长是徒劳的。只有准确把握习作训练中的“量”与“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责编 莫彩凤)

上一篇: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下一篇:让作业有意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