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23 12:18:18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摘 要】文章在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974位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最后从青少年自身、政府、行业、家庭和学校教育五方面提出构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

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随着整个社会的网络普及以及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基层电信企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这些网络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并且,随着移动网络“基站”的建立使得无线信号无死角的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我们选取了地处云南边陲的红河哈尼族彝族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和河口瑶族自治县的七所学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部分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并辅之以半结构式访谈。共发放问卷974份,收回有效问卷902份,在这90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59人,占总人数的50.9%,女生443人,占总人数的49.1%。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学生及部分社会青年,年龄在11-21岁之间。调查的民族也相当广泛,根据收回的问卷统计,除汉族外,瑶族有127人,占总人数的14.1%,哈尼族126人,占总人数的14%,苗族91人,占总人数的10.1%,彝族70人,占总人数的7.8%,傣族49人,占总人数的5.4%,还有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回族、壮族、佤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白族、景颇族、布依族的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性别比例合理,年龄处于青少年时期,民族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所限,青少年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的主要力量,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网络行为现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设备。随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上网设备出现多元化的现象,除了台式电脑之外,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也成为上网的主要工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手机,902名调查者中,只有3名家里没有手机,手机拥有率达到了99.7%,其中,家里拥有三台及以上手机的有679名,占调查总人数的75.3%,715名受访者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9.3%。家庭配备电脑的有647名,电脑配备率达到了71.7%,其中,拥有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有192名,占电脑拥有者的29.7%,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来讲,学校老师的宣讲、电视和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780名青少年经常上网,从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占总人数的86.5%,说明网络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平台和渠道。

(三)以网络信息传播来展示自我。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开辟自己的天地,QQ空间、QQ相册、博文、微信好友圈等方便地记录着生活的细节,成为青少年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展示自我的主要平台。在调查者中,有742人使用QQ,383人使用微信,317人使用微博。使用QQ的人数明显高于使用微信和微博的人。

(四)上网时间相对固定。上网时间无节制 由于受访者大多都是学生,所以他们的上网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主要集中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选择周末上网的有640人,假期上网的有254人,课余时间上网的有193人,遗憾的是,也有5人会逃课上网。在上网时间上,有209人每天都会上网,267人每个星期上网一次,有184人每1-2天上网一次,这三类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每次上网时间上,就显得很无节制,每次上网半小时以内的有158人,小时以间的有253人,这是相对科学合理的上网时间,但上网达到三小时的仍有219人,四小时以上的有171人。

(五)存在着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上的各种诱惑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很难抵御的,出于青春期的好奇心,他们存在着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有103人浏览过,有279人在网上使用过攻击性语言,有121人曾经发不过虚假信息,有306人抄袭过网上的文章,有55人参加过或者想参加人肉搜索。

(六)对网络的认识比较全面。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利也有弊。从调查结果看,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在网络的积极影响方面,有511人认为网络可以开拓视野,187人认为可以了解外面的信息,99人认为可以休闲娱乐,33人认为能够促进学习,13人认为能够增加交往,有11人认为可以缓解压力。在网络的消极影响方面,有303人认为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影响判断,370人认为会影响身心健康,126人认为会形成网瘾,50人认为会产生网络孤独症,53人认为会产生网络犯罪,35人认为会影响工作学习。

二、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原因的分析

对于目前的这种网络现状,究其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主观因素。首先,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成长期,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强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而地处云南边疆地区的他们,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而网络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自然就成为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其次,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对网络上的信息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网络的某些诱惑难以抵抗,因此就会造成一些列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再次,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受到学业和生活的压力,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他们可以利用网络来满足自己感情交往和获得尊重的需要,利用网络的随意发挥性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压力。

(二)客观因素。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设施已经大面积覆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去购买电脑和手机,而且,很多家庭不但配备有台式电脑,而且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也很常见。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高配置和低成本,拥有手机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手机也就自然成为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家庭方面,由于父母双方的职业大多是农民,而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调查统计显示,80%家长的文化水平时初中和小学,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养家糊口,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上的时间投入较少。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欠缺,使得大多数的青少年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以上网的方式度过。学校方面,现在的中小学基本都已经开通了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就为青少年上网奠定了技术基础。网络自身方面,网络确实有其吸引青少年的诸多优势,网络中精良的画面制作满足了青少年的视觉需要。网络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更是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经常联络朋友的青少年来讲,网络确实要比电话便宜,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网络留言不用对方在线就可以完成,电子邮件比写信更加快捷和便宜。这些优点,吸引着广大青少年成为广大网民中的一员。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已经成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网民主体的现实,他们的网络行为已不可避免。那么,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唯有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构建良好的网络素养体系,才是正确出路。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社会各方面、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一)青少年自身网络素养的培养。所谓青少年网络素养,是指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新信息,以及构建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作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身负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传统,与相邻国家本民族同胞的交流和往来的重任。同时,也要和其他名族进行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络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就刻不容缓。具体来讲,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应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和评价能力,接近和使用网络的能力,分析、评估和批判网络信息的能力,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网络使用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借助网络发展自我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的能力,利用网络与他人将进行社会互动、共享的能力,构建社会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些网络素养的培养,将会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青少年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希望和主力军,通过网络,加强人们对他们的了解,尤其是少数民族里那些神秘文化的了解,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研究,推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投资。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好多少数民族都具有国际性,如哈尼族、彝族、傣族等,他们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民族意识已经超越了国家意识。因此,培养好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对加强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际交流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政府方面。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大都属于民族自治,在政府管理层面上,政府要完善整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这是开展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素养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政府要和教育部门、电信企业、IT相关产业部门等和网络素养培养相关部门达成协议,降低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训的成本,减少经济压力。另外,政府要联合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环境,也可以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网络管理部门,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有些网络游戏产品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打造青少年专属的网络平台。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建设一定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网站或者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相对照的网站,这样一则可以全方位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政府相关决定,使他们更方面了解政府。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他们汉语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网络行业方面。地区性的计算机网络协会等行业组织,应该加强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加快针对网络监控软件的开发,针对不同的上网工具,开发相应版本的监控软件,就像现在好多软件都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有针对电脑的Windows版,适应手机的Android版、和专门针对苹果手机的Iphone版。网吧加强自身管理,切实落实上网实名制制度,严谨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于可以进入网吧的十八岁以上的青少年,要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通过网络信息过滤软件、信息分级制度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截断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链条,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

(四)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充分发挥家庭培育的作用。具体讲,就是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入手,训练他们如何恰当使用网络。家长要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和孩子保持互动。对于一些不好当面交流的问题,可以利用QQ和孩子进行聊天交心,了解孩子的近况。关注并阅读孩子的QQ空间、博客和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回复。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浏览,不玩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避免不良网络行为,以自己良好的网络素养给青少年做出榜样。

(五)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开设了网络基础教育课程之外,还应该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共享价值观,培养青少年对社会管理制度和行为的认同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网络道德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自我意识,以正确的网络观念引导他们的网络行为。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保障青少年网络行为社会控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其影响是双向的,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扬长避短,未雨绸缪,通过各方面的工作来加快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吴彩虹.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及其干预措施[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6).

[2] 刘永涛,尚旭光,齐小娟,任丽娟.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培养的途径和方式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6).

[3] 薛彦华,黄承芳.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影响的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3.

[4] 黄鹏进,王学梦.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自我认同感研究[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编号YB2014092)”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网络行为及引导机制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平(1980.04- ),男,汉族,2005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情报与档案学院信息管理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在红河学院图书馆从事文献采访工作,馆员。

上一篇:论夫妻忠诚协议 下一篇:刍议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