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教学中师生情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时间:2022-08-23 10:53:00

谈教育教学中师生情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除智力因素(通常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外,还有智力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心理卫生等等。在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识。

本人就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情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例如,一个小姑娘头上扎一对大红的蝴蝶结,我们看上去就很舒服,倍感她的美丽、天真、活泼,于是便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如果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如此打扮,我们看了就厌烦,就不舒服,于是就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这就是人们美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又如,教师以发自肺腑的语言这样赞许某个学生:看着你冒雨打伞把同学送回家的身影,看着你扶起摔倒的同学,又帮他拍去身上灰土的举动,老师都好感动!我相信你的行动会带动更多的同学去关心他人,向他人献上一份爱心。这动之以情,有感染力、吸引力的话语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敬重,会在学生中产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学生的心理情感所需要、所期望的。因此,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

教育和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质是师生的知识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感情丰富,语言生动,声情并茂,吸引力就强,学生就会专心听讲。反之,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面无表情,干巴生硬地照本宣科,学生就觉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可见,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有鉴于此,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建立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良好的情感关系。众所周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育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受育是无类的”。因此,教育要求教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要一样的尽心施教。一般说来,教师对“三好”生、优秀生的情感比较正常、健康,因此这些学生都能得到老师们的欣赏、关心、理解。问题在于教师对中下学生和“难教生”爱不爱?对这些学生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时不起作用,在正常的教育活动中反复也较大。这种情况,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智力因素方面去分析,认为他们智力低下,脑子笨,有的甚至不可救药,所以对他们丧失了教育的信心。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中下生学习有困难固然有智力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另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就是智力因素本身,也不能统而言之,对具体的学生也要做具体的分析。我曾接收一名初一新生,这个学生从不爱说话,经了解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有一天,本班在校小树林中清扫卫生,该生也干得很卖力,我问他:“你在干什么?”他答:“我在拣纸花。”我马上让他再回答一遍,因为这回答是一句完整的话。于是我就从这里开始教他把句子延伸开去――“今天下午我拣纸花。”“今天下午我在学校小树木中拣纸花。”“今天下午我在学校小树木中不怕刺扎,钻进树空……”这样就从一句话说成了一段话。后来,又经过班内组织的每人一歌,每人一诗等活动,这位同学的语言能力提高很快。说明像这类学生,并非智力真正落后,而在于他们缺乏引导,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自己的智力。一旦开了窍,其智力潜能就会发挥出来。

然而在某种情况下,造成中下生成绩低下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其中跟情感因素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所属感、安全感和自尊心。如果一个学生遭到教师的冷遇,得不到教师的热爱、带领和亲近,那么这个学生也同样会被其它学生歧视、冷淡、孤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影响教师对该生的全面了解和教育,以及同学对他的帮助;另一方面,这类学生为了保护自己,对教师和同学筑起一道防线,形成一道心理鸿沟,于是就会增大这类学生对教师和同学们信息的对抗性,给教育带来困难。更为严重地还在于这类学生由于新生的需要与在集体中地位低下的矛盾,其学习动机会大大削弱,学习潜能就会丧失殆尽。由于渴望友谊而得不到温暖,他就会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班集体,失去了所属感。倘若再遇到班际、级际、校际间的竞赛因自己的原因而使集体不能得到名次,就会感到惶恐不安,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这样畏缩、焦虑的情绪就会滋长,并与日俱增。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努力向上的勇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感障碍使学生认为教师不公正,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并把教师看成惩罚者、监视者。即使教师是善意的教育和劝告引导,学生也认为是恶意的,是有意找他的岔子等。要消除“情感障碍”,首先要求教师端正对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地热爱、尊重、关心、理解每一个学生,期待他们的进步。

教育学、心理学一致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而教育好是爱的归宿。”爱,是人的情感,是人际关系中必需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它包括相互感知、理解和相互影响。而要达到理想的感知、理解和相互影响,必须要以上面提及的亲近感为前提。亲近感是师生间的一种依恋性情感、这种情感能使双方关系亲密无间,无拘无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生非但发言大胆,而且也敢于到办公室提问题,与教师有谈不完的话,而且学生对教师的话总是心领神会,教师对这些学生的发言和意见也总是多加赞赏和支持。这种师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交流,为教学和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条件。反之中下生就不一样,他们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余也难得到办公室来一趟,即使偶尔到办公室请教老师,也是战战兢兢,只敢问其一,而不敢问其二。当老师反问“懂了吗?”他们总是含糊回答“懂了”。因此这些学生充其量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成绩上不去往往与师生间这种感知方式有关。于是,他们的问题越积越多,最后感到无从问起,也问不胜问。我们之所以要强调注意对中下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与学生学业成绩有着相关的联系。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叫做“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在解释这条原则时谈及,当我们对人提出许多要求的时候,那么这种要求的本身也包括了我们对他的尊敬。因此,马卡连柯在通过集体来教育流浪儿童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热爱孩子,信任孩子的原则,即使孩子犯了什么错误和过失,也不当众羞辱,不伤害其自尊心,而总是创设条件让其有机会自觉改正错误。这种教育是革命人道主义的表现。可见,作为教师在职业的情感态度上要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在育人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导人,以诚化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但是,在教师队伍中有的人并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公然违背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上任意讽刺挖苦学生,加剧师生间的情感对立,以致把“情感障碍”推向极端。据说一位教师在教《农夫与蛇》这则寓言时,一个差生不守纪律这位教师就借题发挥毫不顾忌地说:“你这个人啊,真比毒蛇还毒!”致使该生从此以后不敢再复习这篇课文,可见教师这句话给这位学生造成多么深的心灵创伤。

注意对中下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首先要求教师对他们施之以爱,用“动之以情”来消除“感情障碍”和填补“心灵鸿沟”,以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因此要求教师对他们能做到关心、交心、知心、热心、耐心,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对他们注意挖掘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做到发言优先,辅导学习优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让中下生去完成某项任务,于好了就当众表扬。实验课和演示课,有意叫他们当助手。课堂提问,开始可选一些较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答对了就予以肯定;有的问题即便只答对一半或一小部分,也先给予表扬,然后指出努力方向。在课前和课后要注意多接触中下生。例如可询问他们:“昨天的作业都完成了吗?”“今天的课听懂了吗?”有的差生不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希望课后单独找老师,因此下课后你可以有意放慢步子,让这类学生有机会提问题。如果他们愿意帮你拿教具,同你走一段路你就要特别表示欢迎。这样,这些学生就会体会到教师的确爱他,关心他,慢慢地就会改变对教师的态度。

言传身教,树立起师表形象,也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早已说过,教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果能以身作则,他们的言行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处处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该都得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教师应该带头不做。教师要自爱、自尊、自重、自强,做到“师志坚、师责明、师学勤、师业精、师心慈、师风正、师纪严”。树立起这样良好的师表形象,会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教师的敬重油然而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诲言听计从,会对学生的素质、学习、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 下一篇:试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