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论文

时间:2022-08-23 10:14:50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论文

一、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置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5种博士专业学位。从学位授予规模来看,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大幅增加,以2012年为例,我国授予硕士专业学位198046人,博士专业学位3327人,授予专业学位人数占当年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总人数的32.4%。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具体表现在:

(1)模式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专业式和协作式。专业式又称“教学-科研”式,指的是培养研究生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专业式的培养目标追求科学探索与社会服务,具有双重性,培养过程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通过设立研究生院和系级研究生教育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管理。协作式又称“教学-科研-生产”式,它是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模式。协作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统一,组织管理上要求大学和企业的密切配合。由于协作式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近年来越来越为我国政府、高校和企业所关注。

(2)层次多样化。它体现了我国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规格上的多样化。层次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博士专业学位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拥有博士专业学位已经达到5种,分别为口腔医学博士、教育博士、兽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工程博士。

(3)形式多样化。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方式。2008年以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以非全日制为主。非全日制即通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2010年,我国决定在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逐步向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两种形式并行过渡。

二、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专业式,辅以协作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成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正迎面而来。新的科技革命被我们命名为知识经济,其标志包括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知识急剧增长、更新,知识成为资本,智力劳动者急剧增加。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提高。据统计,1984年社会总产值为12835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2%。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了28.9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产业转变。中国企业联合会前副会长蒋黔贵认为,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高出轻工业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积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专业学位人才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也就是说,企业开始要求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例如,美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独立的研究院(所),与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这种变化。专业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企业的参与程度低。通过专业式培养的专业学位人才,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但难以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应用能力的高要求。相比较而言,协作式与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更好。因此,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积极向协作式转变。另外,我国的两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知道,涉及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管理等。基于培养目标、导师指导以及课程设置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拟对它们进行考察。当然,这些问题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则是个别的。

共同的问题有:

(1)培养目标不清。培养目标确定了专业学位的人才规格。从思想上来说,人们已经对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目的是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然而,在实践上,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比较模糊。例如,部分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才能授予专业学位。

(2)导师指导不到位。目前,我国承担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任教师大都是拥有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他们普遍科研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近年来高校有意识地从社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工作,部分地缓解了教师实践能力差这一难题。但是,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资来源的多样化。

(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课程由一般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一项针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其不合理,其原因在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理论化倾向过于严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中,以至于社会和企业难以认知专业学位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普遍较差。显然,我国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第一,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影响。自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其内在要求是毕业研究生必须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传统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等,导致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趋于雷同。第二,“知识课程观”的影响。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我国研究生教育深受其影响,表现在毕业研究生大都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然而,它忽视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反映到专业学位教育上,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比较重视课程的系统性而忽视应用性。显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是不足的。第三,师资来源单一。我国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单位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培养模式的影响,他们的学术水平大都能够经得起检验,也能胜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其共同缺点是没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他们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也较少与企业有业务上的往来,因此对企业在人才规格方面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实践能力差,对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第四,企业与高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的联系不够紧密。其中,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主要有我国企业缺乏独立培养人才的传统。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设立研究机构的时间较短,且缺乏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必要条件。因此,企业主导、高校派员参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目前难以实现。主观的原因主要有利益分配不均。在采用高校主导、企业派高职称人员参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高校、企业和学生。就美国的经验而言,其中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对高校学术自由的威胁。不难理解,企业的经济逻辑与高校的学术逻辑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我国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对我国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才能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主要基于学术学位。学术学位教育强调基础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解决了当时我国迫在眉睫的师资短缺和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人才,即专业学位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与学术学位教育强调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落实。

二是积极转变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决定着课程设置。“知识课程观”与学术学位教育相适应,它使我国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硕士,基础扎实,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外博士才有的使命。然而,“知识课程观”重视学科逻辑,忽视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需求,难以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需要,应该转变。因此,在考虑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应该重视学科、个人和社会三者的需要,使其统一。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应该适度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应用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师资来源多样化。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由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承担。相较而言,美国高校的师资趋于多样化,许多教师都有在企业和政府机构工作的经历,这为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我国高校的新进教师还将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丰富他们的经历,例如挂职锻炼等。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从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招聘高职称人员。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这一工作,但进展缓慢。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上的,也有高校自身的,但毕竟开启了多样化之路。

四是提高企业的参与性。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企业的参与程度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企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热情高涨,促进了20世纪美国专业学位教育的繁荣。企业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和教学、学位授予、就业等。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国企业的参与性。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协调高校学术逻辑和企业经济逻辑之间的矛盾。首先,高校和企业应该提高认识。一方面,高校应该意识到,忽视企业的经济利益,将难以获得企业在资金上的支持,培养的专业学位人才也将面临就业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明白,高校是一种学术组织,追求学术是其内在使命,专业学位自有其学术上的要求。其次,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的利益。应该涉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就业等。

作者:王现彬单位:广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上一篇:气象局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下一篇:学校德育艺体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