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23 09:57:46

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响亮地提了出来,《外国小说欣赏》作为新课标中的选修课,如何贯穿情感教育也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写道:“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就是要通过这门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情感取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即全面提升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二是材料积累,即为学生写作积累情感素材。那么,外国小说中可以涉及哪些情感教育呢?

一.故乡情怀

课文《桥边的老人》中,在大战来临之际,当浮桥的另一头“行人也稀稀落落”“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的时候,他为什么坐了下来,不去逃命呢?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他想着的“两只山羊”“一只猫”和“四对鸽子”,以及担心“我那边没有熟人”的表面,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情感,那更是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的依恋!类似的反映战争中人们对故乡热爱的还有《牲畜林》,我们在随着作者幽默的笔触,含泪的笑过之后,也可以从那个活跃着母牛、小猪、山羊、兔子等动物的牲畜林中,从那个“村里最蹩脚的猎手”朱阿的最后选择(当德国兵手中抓的是一只光秃秃的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时才开枪)中,看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维系他们生命的动物的爱护。

二.自然情怀

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蒲宁的作品,小说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这里描写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图景:有满目金黄的树叶、幽香芬芳的苹果、清新自然的空气、满天星斗的天空,有寒意料峭而宁静的清晨、寒气袭人而渗透诗意的夜色,有“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田野丰收的图画中,更是有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赏析,通过色彩、光影、声音、气味等的感知,抓住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图画,让我们仿佛在观赏一部令人心醉神往的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田园风景图画!

三.悲悯情怀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山羊兹拉特》中,阿隆受父亲之命准备去城里卖掉老了的山羊兹拉特,尽管它“那么温顺那么可亲”那么“对主人充满信任”,但生活的窘迫使得一家人只能含泪和它送别。是途中忽然出现的暴雪给山羊带来了转机!迷路后,阿隆和山羊藏进了草堆,你看,是山羊嚼过干草后用奶水养活了阿隆!是山羊让阿隆赢得了又一次生命!因而山羊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友爱,赢得了与人平等相处的生命权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我们倡导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往往有些抽象说教的苍白感;而这里山羊不仅用甘甜的乳汁维持了处于饥渴之中的阿隆,让他走出困境,更用简单的“咩——咩——”声慰藉了孤独中渴望交流与关爱的阿隆,这是多么具体而又生动的一课!

读着泰戈尔的《素芭》,想象着那个只能与大自然和动物交流的孤独的美丽女孩,在父母“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面前,是多么悲哀和无助!《礼拜二午睡时刻》里,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

四.伟大母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那个被打死的男子是否真是小偷,而母亲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因而她“不动声色”地说出自己是“小偷”的母亲,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固执”“执拗”地坚持在众人的目光下为死去的“小偷”献上亲人的关爱……这一切都是伟大母爱的神奇力量!“小偷”被世人唾弃,而在母亲那里,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只有无边无际的母爱!

《山羊兹拉特》则超越了同类之间的母爱,当我们抒情地说大自然是我们母亲的时候,这种母爱似乎是抽象的;当我们喝着牛奶、吃着苹果的时候,这种母爱又是具体的。《山羊兹拉特》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浓厚的具体可感的母爱!

五.理想信念

《炼金术士》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迷惑于自己寻宝的梦境,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长途跋涉、九死一生克服种种困难来到梦境所在的地方,却遭到一伙劫财难民的殴打,但从难民口中也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圣地亚哥自己的出生国度。通过学习小说,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并为之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才会发现身边的财富,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天才的眼光,但被父亲和老师粗暴地扼杀了。小说的结局让我们反思和反省,是教育方式还是教育环境让孩子的爱好和理想破灭了呢?

高尔基浪漫主义小说《丹柯》中的主人公丹柯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的悲剧英雄。在外族围攻、族群危亡的关键时刻,丹柯挺身而出,心怀“林子是有尽头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的坚定信心,背负着族人长途跋涉而带有的猜疑、误解甚至咒骂,带领族人穿越森林。当族人最后为走出森林而欢呼时,却不知道照亮他们穿越黑暗走向新生的是丹柯那颗燃烧的心——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甚至被人用脚踏灭……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丹柯,你会这么做吗?

六.爱情观念

课文《半张纸》以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作为“容器”,贯穿了主人公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也承载着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年轻房客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去,面对空空的房间,人去楼空的悲哀无法排解,徘徊寻觅中的“半张纸”引出了无数回忆:恋爱、订婚、结婚、怀孕,鲜花、歌剧、牛奶、埋葬……最后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作者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学生能不能理解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能不能理解这种奋然前行的人生态度,是我们情感教育的责任。

《在桥边》中的“我”因为战争负伤得到“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在桥边数着过桥的车辆,给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带来快乐的是“我”暗恋的姑娘。这里,爱情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来对抗这个忽视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氛围。

而《娜塔莎》中主人公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生性活泼、热情天真的性格使娜塔莎和安德来一见钟情,爱慕虚荣、经不起诱惑的特性又使得她爱上了花花公子阿那托尔,当得知受骗后她气得要服毒自杀。

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朦胧心理,结合上述课文组织讨论,从而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念。

《外国小说欣赏》精选的是外国名家名篇,我们在按课程要求教学的前提下,贯穿和落实新课改情感教育的精神,笔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和爱国情的熏陶下,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王完凤,葛彩云,教师,现居湖北通城。

上一篇:提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促进学生体验生成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