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构建

时间:2022-08-23 09:33:11

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构建

摘要:基于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发展的相似性,本文将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用来指导区域物流规划工作;遵循“增长极”规划原理、“梯度推进”规划原理和“区域分工”规划原理,本文示范性制定出了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物流;规划;非均衡发展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一、区域物流规划

1.区域物流规划的概念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区域物流规模、结构与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中长期)区域物流发展目标、区域物流资源建设、区域物流发展战略与对策等进行的系统设计。

2.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全面、系统、科学的物流发展规划应该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 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二、区域物流空间规划原理“增长极”规划原理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提出的[1]。增长极的提出虽然要早于赫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但它们都是以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基础的,都是不平衡发展理论体系中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佩鲁以为“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和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同的最终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理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支配、乘数、极化与扩散三个重要的效应上。这一理论主要被用于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缓解大城市地区过度集中的压力和加快城市腹地的经济发展。

三、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的构建

1.广西区域物流空间增长极的确定[8]

经济联系量,或称为空间交互作用量,用来衡量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即能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反映周围地区对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之分,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将集辐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联系量是在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接收能力,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绝对联系量可用来分析经济中心辐射潜能及其强弱的空间变化,相对联系量能较全面的反映除距离之外的其他因素对经济联系造成的影响。

2 。枢纽城市的确定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绝对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向北形成了经柳州至桂林的北翼发展轴,向南形成防城、钦州、北海港口经济发展区,向东形成贵港、玉林和梧州经济发展带,向西形成百色、凭祥经济发展或贸易区。以下应用人口、GDP、距离数据等来计算柳州与南宁经济联系强度,2005年据广西统计局资料[9]:南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861.94亿元,人口648.85万人;柳州GDP为626.91亿元,人口为352.15万人;两城市交通距离为262千米。则柳州与南宁的经济联系强度为:

随着南宁东盟博览会的举行,作为交通枢纽地带的南宁市经济会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发展,周边其他城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南宁接轨。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柳州、沿海三港城市以及玉林、梧州和凭祥与南宁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发展区域物流必须以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基础。

除了定量分析外,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以及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沿海三港口城市(防城、钦州、北海)以及凭祥市将成为广西对外贸易龙头和物流的重要节点。

综上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认为,广西区域物流发展应该以南宁为一级物流城市,柳州市、沿海三港城市以及凭祥为二级物流中心城市进行规划建设。

作者单位:柳州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崭伟.最新物流讲座[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25-27.

[2] 王莉.物流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87-89.

上一篇:略论近代中越陆路贸易通道格局的变迁 下一篇:上市公司供应链集成度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