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研究

时间:2022-08-23 06:35:10

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研究

摘 要:我国现在的高中课堂已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逐渐趋于现代化、信息化。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优异成绩外,还应该培养艺术美学鉴赏的基本能力。以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培养当代艺术鉴赏能力对于高中学生的价值,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意见。

关键词:高中美术;当代艺术;心态;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已经走入普通高中学校的课堂,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在时代的进步下,高中课堂也随之引入更加前沿、更加现代化的美术鉴赏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但与此同时,应试教育的存在又使美术鉴赏课无法得到正确认识和理性对待。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的现状

1.学生的心态

美术鉴赏课虽然是高中的必修课程,而且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和普通社会群众的重视,但是由于高中生面临着决定人生方向的高考,导致学生认为非高考科目的美术鉴赏课程不重要,甚至会选择在上课过程中复习其他科目。这就使得高中生对当代艺术的了解少,对艺术家和其伟大成就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新闻传媒播报以及课外书籍。另外,由于学生无法坚持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美术基础薄弱,因而对当代艺术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使美术鉴赏课难以深入开展。

2.教师的理念

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实际上,推行美术鉴赏教育困难重重。一方面,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美术教师能力略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传统单一枯燥、对艺术的鉴赏过于片面、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未将当代艺术作为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无法正确引导学生感悟当代艺术等方面,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对当代艺术进行深入思索;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其他学科的任课老师教学理念落后,对学生优秀与否的定义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因而占用美术课时间进行高考科目教学,这不但缩短了学生接触当代艺术的时间,也促使学生认为美术鉴赏课不重要。

3.教学管理的因素

高考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艺考也就成为学生为实现高考目标的热门选择,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开设了美术班,校外的美术机构也种类众多、数量庞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美术生对于艺术的学习过于功利,反而失去了基本的兴趣。同时,学校对美术老师的施压使老师更注重美术班,对普通班的美术鉴赏课便显得比较随意。其次,由于学生的高考成绩对学校评优评级影响较大,面对高考科目老师占用美术鉴赏课时间的情况,学校的管理部门也只能持忽视态度。

二、当代艺术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价值

1.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一,经济的发展使全球化成为趋势,多元文化伴随着各国人民的交流逐渐融入当今社会。当代艺术的文化语境是多元的,当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对当代艺术进行了解的时候,也是对艺术身后的文化进行感悟的过程。学生不但能够培养鉴赏能力和美感,还能拓宽视野,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多元文化。第二,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对当代艺术的鉴赏,学生可以懂得继承发扬本民族文化、尊重接纳外国多元文化。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学生利用美术鉴赏课时间学习当代艺术,既可以欣赏到各类艺术作品,又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对于美的定义。当代艺术比传统美术历史短,而学生在新的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矛盾碰撞中更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其次,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不受限制,没有要求特定材料,没有艺术种类的局限,并且可以借助最具现代化、最新颖、最前沿的方式展现,这对学生来说十分新奇,能抓住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判断能力。因此学生学习当代艺术的过程,也是接受新科技、构造新理念、培养新思维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当代艺术存在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在内容上与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当代艺术具有时代精神,它既能表现现代生活的具体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兼具批判性质,促使学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例如,当代艺术家借助图画、摄影、人体艺术等方式,描绘出现代科技发展使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人将自食恶果的画面、把生活中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场景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把时代精神用艺术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了解当代艺术的时代性,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真实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尽管美术鉴赏课并非统考科目,但是学生可以在学习当代艺术的过程中领会多元知识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因为当代艺术的学习对于高中生的意义重大,教师应该积极通过开拓新视野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学生也应该摆正心态,正确对待高中美术鉴赏课,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吴为山.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J].艺术评论,2013(6).

上一篇:新时期加强幼儿园安全建设的对策 下一篇: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元取向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