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名师如何实现语文味教学

时间:2022-08-23 12:03:04

例谈名师如何实现语文味教学

内容摘要:“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本文以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少年闰土》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语文味”进行品析,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凸显“语文味”的六个注重。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注重诗化课堂,读出“语文味”;注重“咬文嚼字”,品尝“语文味”;注重激感,感悟“语文味”;注重拓展延伸,发展“语文味”;注重师生互动,触摸“语文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 少年闰土

早在2001年,广东省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就提出“语文味”这一概念。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好课三味》中提出:一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我们的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1]。“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散发语文味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小学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以天津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老师《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散发“语文味”。

一、注重个性解读,散发语文味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在熟悉课文的背景和尊重作者的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在备课时以自己解读文本的方式为基础,备出“语文味”。这不仅体现教师的文学底蕴,而且让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解读收放自如,抓住核心,散发“语文味”。学者田本娜提出“教师钻研教材要通过语言来挖掘情与理的因素、情与理的思路、情与理的逻辑、情与理的表达深度”[2]。教师不能不动情的解读文本,也不能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解读文本,散发“语文味”就要求教师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中的第一篇文章,是学生们认识鲁迅的一块“敲门砖”,侯老师从课题入手介绍鲁迅及其课文的出处,指出《少年闰土》是“回忆中的故乡”,为最后的延伸阅读鲁迅的《故乡》做了铺垫,然后紧紧抓住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闰土,围绕“我”和闰土的相知、相识和分离解读课文,紧扣中心,还原鲁迅先生作品本来的情感价值,具有“语文味”。

二、注重诗化课堂,读出语文味

课标各学段目标中都要求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关于阅读教学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自古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也都强调“读”的重要性。虽然文本是静止不变的,但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透过读使静止的文本在他们琅琅读书声中抨击其情感态度,促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调动他们自己对于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具体看看侯老师《少年闰土》第一自然的教学片断:

师: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

生:有3句话。

师:用一个字概括每一句话。

生:景、人、猹。

师:小声朗读课文,用3个词来形容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猹。

生:美丽的景。

师:从哪些词看出这是美丽的景。

生: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师:你把这些美丽景色说出来了,再读读第一句话,用3个词说说美在哪里。

生:深蓝、金黄、碧绿。

师:这是表示什么的词语?

生:这是指颜色的词语。

师:所以这些美丽的景,色彩美,颜色美。

师:用什么词来形容人呢?

生:聪明的人。

师:仔细读读第二句话,这里是指人聪明吗?抓住描写人动作。

生:是勇敢的人。

生:捏和刺两个动词表现了这是个勇敢的人。

师:不错,抓住了两个关键的字。那下一句怎样描写猹的,是怎样的猹呢?

生:也是用两个动词,扭和逃。这是一只狡猾的猹。

生:这也是一只灵活的猹。

师:大声的朗读这短短的3句话,体会这美丽的景,勇敢的人,灵活的猹。

(出示课文中闰土月夜刺猹的插图)

师:看着图片,谁能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全班看着图片一起背诵。

侯老师在讲《少年闰土》时,让学生默读、小声读、大声读和背诵,概括第一自然段的“美丽的景,勇敢的人,灵活的猹”,图片整体感知,背诵第一自然段。《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虽仅为3句话,却一读再读,学生从语言出发,又回归语言,在“语文味”的教学中,学生品味了语言的语境,积累了经典文学的词句,体会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启发了对文本的思考。在苍白无色的文字面前,只有让学生回归语言本身,多读多背,文字才能散发五光十色的魅力,学生才能在多彩的文字里品味“语文味”。

三、注重咬文嚼字,品尝语文味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所以,我们要细细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关键的字词句的咀嚼、品味和揣摩,在教学的过程中虽是细节但是绝不能被忽视,因为“咬文嚼字”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文本,还能使浮躁的课堂沉静下来,使浅薄的课堂丰富起来,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品味文本。

看看侯老师是怎样“品字”的,针对《少年闰土》中“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的“并”、“素”、“所”的品析:

师:我们来看看这三段话,都有“不知道”,但是“不知道”前面的字却不相同,它们分别是“并不知道”、“素不知道”、“所不知道”,谁能说一说“并”、“素”、“所”的意思,它们是一样的吗?

师:我们先来看看“并不知道”,联系上下文,用一个字或词代替“并”。

生:全不知道。

师:平时我们生活中怎么说“并不知道”。

生:嘛也不知道。

生:什么都不知道。

生:一点也不知道。

师:在《国语辞典》中解释“并”犹言完全。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来看看“素不知道”。

生:素是指平素、素来、向来。

师:我们可以说是向来不知道,平时口语我们怎么说向来不知道。

生:一直不知道。

师:可以更加通俗一点。

生:长这么大也不知道。

师:“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素来;向来。看看“所不知道”。

生:估计也不知道。

生:差不多也不知道。

师:“约”在《辞海》里作约计之词,也就是同学说的估计。我们来比较这三个词说说它们的不同。

师:不同的含义,却表达了“我”见识的浅薄,闰土的见多识广,那这里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我”对闰土的羡慕,佩服他知道这么多的事情。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语言是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侯老师从表面出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层层深入,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并”、“素”、“所”的意思,逐步引导,最后给出词典里的释义,最后又这3个词放入文章里,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进入语境,感悟文本,品味文本,进一步理解“我”对闰土的情感。

四、注重激感,感悟语文味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提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4]。情感是文章的核心的部分,教师要丰富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将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学生能够准确的拿捏和感悟,感受文章的魅力,看到文本的人文性特征。

侯秉琛老师为了让学生感悟“我”和闰土之间存在不同的原因,从闰土知道“无穷不尽”的事,而“我”和“我往常的朋友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展开,让学生仔细朗读品味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发现“我”和闰土之间的不同是由于“墙”造成的,再进一步引导,这面“墙”仅仅是指院子里的“高墙”吗?联系下一段说分别来临了,“我”和闰土都哭了,却哭的表现各有不同,再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和闰土的“哭”会有所不同呢,这面“墙”是指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已经能够进入文本的情境,真实感受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横在“我”和闰土之间的不仅仅是院子里的“高墙”,这个有形的墙,还有一面无形的墙――家庭、身份、地位等,这是让“我”和闰土不同的根本原因。用这样的方法直接启迪学生的思维,弥补学生的空白,抨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品味,升华学生的情感,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浸入文本,感受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消化文本,感悟“语文味”,提高语文素养。

五、注重拓展延伸,发展语文味

鲁迅先生曾经很是风趣的说:“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固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看有什么对于自己有关系――能懂,该问,或可取的”[5]。鲁迅先生就道破了语文教学散发“语文味”的另外一方面――拓展延伸。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亦或是开阔自己的眼界,去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去书写自己的生活体会,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真谛,化他物为己物。课标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方面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6]

侯老师亦是以课标为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指出《少年闰土》是选自鲁迅先生的《故乡》,而《故乡》又分为“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三部分,《少年闰土》就是来自“回忆中的故乡”。这不仅点明了作品的作者和出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故乡》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方便学生的《故乡》的课外阅读。另外,侯老师在讲解“雪天捕鸟”时,先引导学生理清捕鸟的4个步骤,然后圈出捕鸟的“扫、支、撒、拉”4个动词,让学生观察写法的特点,并且侯老师还给出朱自清先生《冬天》里父亲在“洋炉子”夹豆腐的一段话,分析比较捕鸟和夹豆腐的描写方法,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写文章时一定要按照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一个动作写具体,分清步骤用准动词,写出特点。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动笔写一件事,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写作特点。侯老师引水开源,读写结合,不仅整合了课内资源,而且还有效的利用了课外资料,立足于课堂,依托于文本,让学生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更加熟练地掌握实际运用语言的方法,培养了语感,也拓展了视野,使教学过程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六、注重师生互动,触摸语文味

教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间的中介,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止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不应该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唱着独角戏,也不意味着让学生对文本天南地北的任意解读,良好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领悟文本,学生对文本的创造性思考对教师也有着启发性作用,师生之间一方面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在情绪情感也会相互熏陶,相互感染,形成一个“头脑风暴”,挖掘文本更深层次的意义。

侯老师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始终是站在引导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导,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教学处于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学生一步一步地揭开《少年闰土》神秘的面纱。特别是在讲解“月夜捕猹”时,从“倒”和“反”两个字在文中的意义讲起,本意是让学生体会到猹的灵活和狡猾,最后说到了猹像人一样会用兵法谋略,联系到了《孙子兵法》里的“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无疑是侯老师教学过程中精彩的片段,师生在这一过程中身心得到了愉悦,思维也得到了激发,收获颇丰,文本的深层含义也被解读,触摸到了“语文味”。

让小学语文教学散发“语文味”,是我们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境界,也是使文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侯老师的《少年闰土》的教学,没有孤立地解读文本,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消化文本的写作特点、思想感情等,始终没有让教学离开学生的听、说、读、写,将这四点有效的结合,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师生相互合作精彩的演绎了“语文味”。

参考文献:

[1]王崧舟.好课三味[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10:17.

[2]田本娜.小学语文论稿[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

[4]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5]鲁迅.鲁迅全集(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3.

[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小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41006500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上一篇: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化研究 下一篇: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