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起一道彩虹

时间:2022-08-22 11:57:12

升起一道彩虹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自杀、伤人事件频发,从而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安全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找到解决办法,已经刻不容缓,更是高校保卫管理者和辅导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安全 安全教育

2013年5月2日上午,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卫校(北校区)一名22岁的大学生自杀坠楼身亡。2012年7月10日6时20分许,甘肃农业大学一名女大学生因长期心理脆弱加之考试压力,从17号学生公寓楼西侧楼道窗户跳下,经医护人员确认该生已当场死亡。大学生本应承载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我国未来几十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担当着中流砥柱的角色,是实现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如花的岁月中逝去,对家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给国家也带来了一个人才的损失。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1.青年中期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都在17—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国外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看作是心理性的断乳期。所谓心理性断乳期是指青年将要摆脱过去的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关系,要求独立自主的活动,这种社会化的过程叫作心理性断乳。心理性断乳会受家庭环境与教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青年中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

(1)世界观初步形成。青年中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世界观的形成与他们所学的科学内容有关。通过学习使青年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将积累起来的知识概括和系统化便形成了世界观。当然,世界观的形成不单是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感情、生活态度密切联系。青年中期的世界观一般比较务实。

(2)社交与情感生活的需求。青年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绪体验对父母等人长期地隐蔽起来。他们更愿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同学交流、沟通。青年对个人友谊的需要急剧增长。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青年在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独立性与批判能力增强,喜欢争论问题,愿意提出自己的创见,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

2.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期的特殊群体,又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发展却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认识和态度的统一,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等。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不善于正确处理自我完善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往往自我评价过高,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因对现实不满而产生过激行为或强烈的自卑感,甚者会行为失控,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2)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思维易带主观片面性

现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人群喜欢标新立异,对校园、社会上出现的新鲜事物和新观点都有浓厚的兴趣,且易受影响。但因为大学生的知识和阅历有限,并不能辨别真伪,经常把社会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以至于思维方式主观、片面。

(3)意志品质不稳定、不平衡。

情绪波动对他们意志活动水平的影响比较明显。心情好时意志坚强,心情不好时则意志极其薄弱。

(4)情绪波动较大。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情绪波动较大,这就表现出了两极性:短时间内可以从高度亢奋到极度消沉,也可以从冷漠突转为狂热。

(5)性意识觉醒但相关知识欠缺。

大学生的性心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已开始觉醒。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安全现状

笔者对某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测试问卷,发放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0份。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心理困惑,而困惑主要集中在学习、就业、人际、个人发展、婚恋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1.孤独心理

存在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不擅长甚至不屑于与周边的人交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自卑心理

存在这类心理的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往往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

3.嫉妒心理

存在这类心理的学生因发现自己在学习、能力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一种惭愧、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

4.报复心理

存在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都存在自卑心理,常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以隐蔽形式进行。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个人原因

(1)“成绩唯上”传统思想影响。

因为学生固守着成绩决定一切的陈旧思想,不注重心理健康,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得到疏导,延误了健康心理养成的最佳时机。

(2)不适应大学生活转换。

很多大学生不能适应没有老师步步紧逼的自由学习方式,不能适应与陌生人共同起居等。这些社会角色的转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就会产生自卑、失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是恶性事件的发生。

(3)观念错误。

许多大学生对心理问题没有正确认识,不敢找心理医生或是专业人士倾诉问题,怕被人误以为“精神病”。这就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甚至发展为抑郁症。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甚至众多亲友的娇惯,这样的成长环境使许多人娇横、无理、缺乏耐心,自我为中心。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家长不重视甚至无视已经暴露的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1)教育滞后。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公民的心智教育。我国长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也使得大学生的道德水平、责任感逐年降低。

(2)经费投入不足。

因为心理教育需要专职人员和设备,投入大但见效并不显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配备专职人员、不划拨专项资金、不提供固定场所的高校较多。

三、我国大学生心理安全解决途径

(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工作地位、工作要求等做出明确规范。

(二)硬件支持。

为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高校应具备专业心理检测设备,对在校生经常性进行有代表性的问卷调査;心理负责老师应拥有固定工作场所,硬件设施齐备,具备开展心理工作的环境标准。配备业务熟练、素质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负责同学的日常心理动向采集,与同学交流,使同学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三)课程设置。

学校应设置心理安全选修课程,应由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课教经验的老师、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共同编制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由浅入深,同时要把握各章节所占的课时,合理分配。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安全评价体系。

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评价学生对压力的反应,人际间关系,动机和生活方式,思考和言谈,非语言,情绪的控制和自我认识,潜能及个人长处。之后进行系统分析和解读,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疏导和治疗。

(五)举办心理安全主题活动。

可以采用“安全月”、“心理节”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安全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现场咨询、拓展训练、讲座、演讲,或是为了避免学生尴尬,不敢正视问题,可以采用网络咨询的方式。

(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网瘾、酒瘾、对黄或刊物的痴迷等不良生活方式极其带来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要倡导大学生开展健康文娱活动。合理膳食,按时作息,加强体育运动。组织观看励志、健康的影视剧集。

(七)指导学生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

指导大学生通过査阅正规书籍、网上搜索等方式来解决自身心理困惑,进行自我排解、自我调整并进行自我教育的提升。

(八)建立心理交流网络体系。

在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网络体系平台,如qq,人人网,微博等与朋友交流,向老师与家长倾诉,与同龄人唱歌,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排解压力,释放心情。

(九)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学校应经常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治疗史等,合理解决心理安全隐患。

上一篇:XBRL分类标准应用发展探讨 下一篇:基于协方差分析的江苏省区域内人均社会零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