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注意力影响因素分析及预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2 10:13:23

驾驶员注意力影响因素分析及预警策略研究

引言:交通事故频发的今天,对于提高驾驶的驾驶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进行路面数据采集和车内实验,从而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车驾驶员注意力的影响, 为研究驾驶员的注意特点、保障安全驾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长。根据国家交通部的统计,仅在2009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其中驾驶员疲劳驾驶、注意力分散是造成事故的突出原因。因此对驾驶员注意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及预警成为关注重点.

驾驶员注意力就是指驾驶员在行车途中,驾驶员的心理活动需要保持集中在一定的行车信息上,只有这样,才可以迅速、及时、准确的获得行车过程中的各种交通信息,并采取正确的驾驶操作,保证行车安全。刘援朝的人通过抽样调查分的方法,分析了年龄、性别、驾龄、知识水平、驾车性质方面对驾驶员注意力水平与安全驾驶之间的关系。 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因是人、车、路和环境。

一、与行车道路条件有关的因素

和行车道路条件相关的因素,一是指道路的各组成部分,如路面状况、弯道、坡度、障碍等;二是指道路交通的管理设施,如标志、标线、信号灯、护栏等。

我们关注的是道路上是摄像探头对驾驶员注意力的影响。在道路设施良好的状况下,驾驶员对于在 三枝分叉口、多枝分叉口、环形交叉、变窄路段和隧道等特殊路口与普通路段出现的摄像头都会产生注意的分散。通过实地观察,绝大部分的机动车驾驶员在摄像头出现的路段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减速制动。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摄像探头产生强光影响驾驶员视线,也有驾驶员观察到摄像头减速是为避免违章行为被记录。

二、与行车车内驾驶环境有关的因素

这里说的车内驾驶环境不仅是指机动车内部的空气污染状况,同时包括行车过程中车内搭载的人员以及车内的显示。不同人员的搭载对驾驶员的注意力转移有着不同的影响。当车内有儿童出现时我们发现驾驶员注意力转移高于其他人员。通话也是车内影响驾驶员注意力的因素,数据显示,在德国安装车载电话的汽车有1/3发生过相撞事故,肇事率是不装电话汽车的10倍。我们还发现有部分驾驶人员喜欢开车时听听音乐来减轻旅途劳累、放松心情。但是,若音量过大,就会加重驾驶员的听觉负担,分散注意力,降低判断情况的准确性,常会导致车

祸的发生。实验表明,当音量为75分贝时,驾驶员判断的失误率不到24%,而当音量为95分贝时, 判断失误率则高达40%以上。车照明条件也会影响驾驶员的注意水平, 在白天和夜间驾驶员的注意力会有不同的特点。

三、预警研究方案

通过监控驾驶员开车的状态,适时发出警告,可以提高车辆的驾驶安全性,保障行车安全。眼睛作为人脸特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把握这个信息来源的重要窗口。

驾驶员80% 以上的交通信息都是通过视觉功能获得的。它主要包括视力和视野功能:( 1) 视力。视力分为静止视力和动态视力。行车中的视力称为动视力,而人的动视力要比静视力低,随着车速的增加,动视力下降越大。( 2) 视野。视野是指眼睛注视正面一点时,可以看到上下左右的范围。人的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40°。其中,中心视线看物体的颜色、形状比较清楚,周边视线看得比较模糊。但是,周边视线对外界事物移动和变化等情况比中心视线灵敏。视野的大小也同样受到车速的影响,车速愈快,视野愈狭窄。

因此可以通过对驾驶员眼睛的检测定位,判断驾驶员是否疲劳,是否注意力分散。这样就可以在驾驶室内驾驶员头部上方区域通过体积较小的集成仪器进行监控。利用疲劳与注意力分散的关系来进行监测。这种方法基于人脸和眼部特征,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 装置简单、对驾驶员无干扰, 而且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便捷性。 通过人脸检测、眼部特征提取和瞳孔定位等方法对驾驶员的视线方向进行计算, 进而判断驾驶员的注意力状况。

汽车的安全系统也会朝着信息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分析驾驶员注意力影响因素,可以让驾驶员在各种行车环境下中克服注意力分散。提示驾驶员谨慎行驶,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援朝孙忠友魏玉桂. 机动车驾驶员注意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 社会心理科学, 2007, 22 (1) : 89–100.

[2]李阳,史册.安全驾驶中驾驶员视线方向的检测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4):766-769.

[3]张鸣.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分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6)128-129.

[4]范红静,黄庆泓,陆建. 人的视觉- 眼运系统在交通方面的应用研究[ J ]. 道路交通安全, 2007,(8) : 41–43.

(作者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上一篇:试论煤炭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试论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