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发展探究

时间:2022-08-22 08:40:22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发展探究

【摘要】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研究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发展,对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内涵;发展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专业品质、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促进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讨、研究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和发展,对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伦理概念的提出

在我国,“教师专业伦理”的提法比较少,大多使用“教师职业道德”。西方早期对“伦理”与“道德”的界定没有明显的区分。在我国古代,伦理包含着双重涵义:一是指人与人、人与相关事物的客观关系;二是指关系之理。“道德”指规律、法则、关系之理给人提出的心性、品行方面的要求,以及这种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得道于己而形成的个人品性、品德。因此,伦理与道德二者存在密切的关系。但道德只涉及行为主体的个人,而伦理则涉及形成共同体的内部所有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伦理比道德的范围更宽,外延更广。

1988年,由王正平主编的《教育伦理学》明确提出,“教师伦理学是研究教师道德的学问”,把教育伦理学界定为研究教师职业劳动领域内道德意识和道德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这种观点,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此外,朱宁波等人编著的《高校教师伦理道德》、檀传宝的《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朱法贞的《教师伦理学》等等,都为教师伦理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日益成为世界众多国家教育发展的主导运动。我国1993年的《教师法》首次从法律高度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此后,教师的专业化的相关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地发生了从“职业”到“专业”探讨相关教师问题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注重凸显专业特性的教师伦理的发展,以“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替代“一般、模糊、未分化的师德”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然。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各类研究中,逐渐出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个词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专业伦理”都是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等词语一起混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滥用这些概念,不利于教师专业伦理理论的建立。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专业伦理的内涵。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基本认识,是开展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前提。

(二)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

一般观点认为,专业伦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员在执行专业相关的业务时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于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众说纷纭,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傅道春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徐廷福先生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台北学者吴清山先生则把教师专业伦理概括为:“教师专业伦理系指教师专业领域中的一套行为规范,藉以规范教师执行专业时对其个人、他人及社会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指为完善专业服务,维护专业声誉,教师在教育专业工作中处理与相关利益群体及其成员关系的专业行为规范。

综合各方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师专业伦理”概括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关系总和。它包括由专业价值观、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组成的专业精神,以及有关教师与教育事业、与受教育者、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等关系的专业规范。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指的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高校专业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关系和专业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古已有之,不同时代对其赋予了不同的内容要求。教师专业伦理是对古代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与发展,当今的知识时代又赋予了教师专业伦理新的内涵。专业伦理是专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专业成熟的重要条件,也是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至少包括:第一、高度责任心、敬业精神、服务精神。第二、教书育人,热爱学生,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对学术要讲进取与诚信;对其他教师要相互信任和尊重,协同工作,共同发展;对社会要讲良心、责任和使命感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伦理与教师专业伦理的关系

1、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伦理

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一定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称为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①教师职业道德实质上包括两部分,即教师专业伦理——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他人关系以及交往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符合教师职业角色的个体道德——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及规范。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下位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专业伦理是专业领域内与专业活动和行为有关的伦理规范,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具有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性。但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即成为一种专业之后才有的,是职业道德发展的高级阶段,所以又有其特殊性。教师的专业伦理侧重于专业层面,用以约束执行相关专业活动的教师团队,它强调成员对伦理条例的自觉遵守,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义务性和制裁性;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偏重于个人德性的实践层面,它是外在强加于个人的,更多需要社会、他人的监督。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并且由于专业性不强,更容易为他律所约束,教师伦理更强调教育工作者的自律。教师专业伦理是应教师全面专业化的要求提出来的,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过渡为“教师专业伦理”。

2、教师伦理与教师专业伦理

伦理是指由风俗习惯规定的,在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教师伦理是以教师职责为核心确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义信念的总称,它并非源自某种不可动摇的神圣根源,而是基于教师的劳动特点,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改变而变化的。相对而言,教师伦理是比较笼统的概念,它关注的是粗线条的教师规范,对教师的伦理素质要求也不是很高。

教师专业伦理作为一种专业的伦理要求,它不同于普通的教师伦理规范,而应当从“专业”角度出发,按照“专业”的要求来确立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精神,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伦理水平。因而教师专业伦理在建设主体、功能取向、适用对象、内容、可操作性、实施及组织保证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地规定,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规范、更专业的要求。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成为专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专业伦理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建设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教师专业伦理意识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必须依靠更新观念、教师专业伦理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

(一)更新观念,明确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定位,走专业发展之路。

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有了许多新的内涵和转变。高校教师要从传统的讲授者、教导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者;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开发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服务的教学设计者;转变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导学者;转变为交互学习的合作参与者。作为专业,必须要有服务社会意识。教师正是通过服务于受教育者,借助受教育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服务。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形成与“专业”要求相匹配的服务伦理,即在“服务”理念基础上形成教师专业伦理。在我国目前教师专业伦理存在的问题中,服务意识差适宜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服务意识,以此为根基,形成教师专业伦理。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服务者,必须把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强调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专业伦理精神。

教师专业伦理包括的其他思想内容,也许要求高校教师不断去领悟、理解和实践。思想走多远,行动就走多远。高校教师应不断积极调整自己,更新、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明确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定位,走专业发展之路。

(二)积极主动参加教师专业伦理学习培训,职前职后学习培训一体化,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发展、培养专业伦理精神。

高校教师的发展、成长,要经历职前职后的漫长过程,教师专业伦理学习培训应贯穿始终。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特征。根据专业伦理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采取针对性的一体化学习培训,以保证教师专业伦理的养成和发展。职前教师专业伦理学习培训主要指的是师范院校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教育教学的责任感、神圣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入职教育培训时,应侧重从职业道德理想、原则、规则三个层次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培训,让新进的年轻高校教师熟知、理解职业道德规范,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职后的教师专业伦理学习培训,则注重增强高校教师对教师专业伦理内涵与主旨的领悟,促进对教师专业伦理的理解和认同。教师专业伦理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同与内化,才能成为教师行动的思想道德指引。在增强对教师专业伦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灵活地实践其要求,使教师专业伦理由外在的约束性力量转变成为教师内在的自觉性力量。

同时,高校教师学习培训必须关注教师的自我发展。伦理道德知识是一种生命化的知识,没有科学知识的逻辑与结构,它的中心是意义和价值的建构。伦理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同,它需要体验,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体验。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专业伦理学习培训的重点不应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价值和意义的建构。

(三)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在专业伦理实践中探索、反思,不断发展高校教师专业伦理。

实践出真知。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学习培训,更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专业伦理实践。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这一特定的土壤,教师专业伦理必然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行为准则。高校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献身教育事业的品质,严谨治学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热爱学生的情感,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团结协作的品格,开拓创新的勇气。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角色定位,不断更新自身的价值观,不断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职业专业性之一体现在研究与反思上,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教师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专业伦理,努力使自己的专业伦理素质走向成熟,并力求达到专业化的程度。

总而言之,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的持续发展,就是把教师专业伦理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品质并体现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有明确的角色认知,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应该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的教师专业伦理素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教师队伍专业伦理的发展建设,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推进教师专业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于永平.我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研究——基于对重庆地区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D].西南大学.2009.

[3]罗昂.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与持续发展[J].中国德育,2008,(4).

[4]王京.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建设[J].广西教育,2009,(36).

[5]徐廷福.教师专业伦理建设探微[J].教育评论,2005,(4).

上一篇: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下一篇: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