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时间:2022-08-22 08:04:27

浅析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进行讲解,并把它们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后发现,双倍余额递减法对企业效益最好,对于企业资金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帮助,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折旧方法 加速折旧法 所得税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法,一类是加速折旧法。考虑我国实际情况,财政部规定企业可选择的折旧方法一般有4种,即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方法及比较

1、直线法

直线法又称平均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进行平均分摊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年折旧率=(1-预计净利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100%。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计算期内固定资产的实际工作量来计提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计算公式为: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工作量法的优点是根据各期间固定资产使用状况和工作负荷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有一定合理性,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充分有效地考虑无形损耗对固定资产服务潜力的影响

3、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

4、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加速折旧法的一种,是假设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在前期消耗较大,在后期消耗较少,为此,在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相对加速折旧。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年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摊销。

二、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不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下面利用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一下企业在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下缴纳所得税的情况:

例如:深圳大同制鞋厂,某固定资产原值为150000元,预计该固定资产净残值为1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如表1-1所示,该企业适用25%的所得税率,资金成本率10%。

表1-1 企业未扣除折旧的利润和产量表

1、平均年限法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估计残值)/估计使用年限=(150000-10000)/5=28000(元)。第一年利润额为:100000-28000=72000(元),应纳所得税为:72000×25%=18000(元);第二至五年的利润额分别为: 62000、62000、52000、48000(元);第二至五年的应纳所得税分别为:15500、15500、13000、12000(元)。5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18000+15500+15500+13000+12000=74000(元);应纳所得税现值:

18000×0.909+15500×0.826+15500×0.751+13000×0.683+12000×0.621=57136.5(元)。0.909、0.826、0.751、0.683、0.621分别为1、2、3、4、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

2、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当年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第一年折旧额为:1000/4660×(150000-10000)=30043(元),利润额为:100000-30043=69957(元),应纳所得税为:69957×25%=17489.25(元);第二年折旧额为:900/4660×(150000-10000)=27038.63(元),利润额为:90000-27038.63=62961.37(元),应纳所得税为:62961.37×25%=15740.34(元);第三年折旧额为:900/4660×(150000-10000)=27038.63(元),利润额为:90000-27038.63=62961.37(元),应纳所得税为:62961.37×25%=15740.34(元);第四年折旧额为:800/4660×(150000-10000)=24034.33(元),利润额为:80000-24034.33=55965.67(元),应纳所得税为:55965.67×25%=13991.42(元);第五年折旧额为:760/4660×(150000-10000)=22832.62(元),利润额为:76000-22832.62=53167.38(元),应纳所得税为:53167.38×25%=13291.84(元)。

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额为:17489.25+15740.34+15740.34+13991.42+13291.84=76253.19(元);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17489.25×0.909+15740.34×0.826+15740.34×0.751+13991.42×0.683+13291.84×0.621=57742.12(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1/5×100%=40%。第一年折旧额为:150000×40%=60000(元),利润额为:100000-60000=40000(元),应纳所得税为:40000×25%=10000(元);第二、三年折旧额分别为:36000、21600(元),第二、三年应纳所得税分别为:13500、17100(元)。第四年后,使用直线法计算折旧额:第四、第五年的折旧额=(150000-60000-36000-21600-10000)/2=11200(元),第四、五年应纳所得税分别为: 17200、16200(元)。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10000+13500+17100+17200+16200=74000(元),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10000×0.909+13500×0.826+17100×0.751+17200×0.683+16200×0.621=54890.9(元)

4、年数总和法

本例中,使用年数总和为:1+2+3+4+5=15。第一年折旧额为:5/15×(150000-10000)=46666.67(元),利润额为:100000-46666.67=53333.33(元),应纳所得税:53333.33×25%=13333.33(元);第二至五年的年折旧额分别为: 37333.33、28000、18666.67、9333.33(元);第二至五年的应纳所得税分别为: 13166.67、15500、15333.33、16666.67(元)。

五年累计应纳所得税为:13333.33+13166.67+15500+15333.33+16666.67=74000(元);应纳所得税的现值为:13333.33×0.909+13166.67×0.826+15500×0.751+15333.33×0.683+16666.67×0.621=55438.84(元)。

三、4种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影响的比较

从上面案例可知,不管企业选择哪种折旧方法,最后的折旧总额大致都是差不多的,相应的所得税税额也基本一致。

从应纳所得税额的现值来看,采用加速折旧计算的第一年应纳税额较少,其中运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少,年数总和法次之,而运用直线法计算折旧时,税额最多。原因是: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最初的年份提取的折旧较多,冲减了税基,从而减少了应纳税款,相当于企业在最初的年份内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企业来说可达到合法避税的功效。

因此,加速折旧法较直线法的节税效果更显著。在比例课税的条件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有利于企业节税,因为它起到了延期缴纳所得税的作用,尤其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对于企业资金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帮助,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笔者认为,应该在适合的企业中推广双倍余额递减法。

上一篇:浅析“农超对接”下农产品供应链的供需协调 下一篇:基于黑龙江省县域企业集群化的创新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