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雾都孤儿》的文化解读

时间:2022-08-22 07:13:05

影片《雾都孤儿》的文化解读

[摘要] 影片《雾都孤儿》从独特的视角对英国伦敦、乡村等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与刻画,解读了人性中善良、正直、贪婪、蛮横等不同的特点。整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人对于权势、金钱利益的贪得无厌时表现出来的丑恶嘴脸,也让我们感受到奥利弗善良、勇敢、超凡脱俗的一面,对那个时代社会性质做了全景式的呈现,给观众的心灵震撼无比强烈,又让我们认识到具有浓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的文化气氛,引来连绵不绝的深思。

[关键词] 罗曼・波兰斯基;《雾都孤儿》;文化解读;资本主义社会

19世纪前半期,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权利的渴望强烈,上层社会越富有,下层民众就越疾苦,于是英国伦敦这座城市中人心表现出黑暗与堕落,天空同样被这种黑暗所笼罩,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孤儿们被奴役,上层人物无限压榨他们,而奥利弗的勇敢与善良却从这个环境中“崛起”,他的挣脱与逃跑,冲破上层社会的束缚,经历千辛万苦最终获得自由。波兰斯基的电影执导技巧堪称完美。本文主要对电影呈现出来的文化韵味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启示。

一、电影中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解读

(一)“人吃人”的压榨现象

电影开头部分,小奥利弗与其他孩子都生活在收容所里,他们吃不饱、睡不好,干着枯燥无味的工作,身体羸弱不堪,而工厂的老板们却整天享受上帝赐予的“完美盛宴”,吃得脑满肠肥,全然不顾孩子们的死活。在这一部分的情节、环境、人物处理上,波兰斯基不同于以往的导演,他将人物的思想、行动表现刻画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导演将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进行了强烈的反差对照,领导们吃的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换来的食物,而孩子们却是在饥饿中度过了日日夜夜。从这样的穿插画面与交替出现的人物形象中,导演不俗的“功力”将“人吃人”的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发挥出波兰斯基一贯以“剖析社会,尖锐地领悟人性”的独特手法,将那个时射出来的阴暗面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更加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

(二)底层社会的无助挣扎

影片对小奥利弗的惨痛经历进行了生活刻画,并着重对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进行了深刻剖析。费金的老谋深算、赛克斯的心狠手辣、执事的趋炎附势都是作品中的小人形象,但是这些人也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偷盗、行窃、杀人,也是为了生计才走上这一条路的,但是他们终归是被邪恶的力量给迷惑住了心灵,于是惨痛的人生结局给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生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们的恶劣形象,在导演那里被施了“诅咒”,死后的世界也将是黑暗不堪的,并且会在地狱中遭受更加痛苦的命运。这就是一种强烈的“基督教思想”,也是导演给我们展示的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思想文化。

小奥利弗的真诚勇敢、南希的可爱善良、布莱罗的慷慨解囊都是一种正面人物的光明的形象表现,但是处在社会最底层,他们又无力与恶势力作斗争,即使命运再不公平,他们也只能低头默默承受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脆弱的心灵暗语,让他们遭受了无比巨大的人生痛苦。南希冒着生命危险将小奥利弗的境遇告诉了布莱罗,而自己却被赛克斯活活打死。这样不公的命运也许会让人看得惊心动魄,但这正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好人总是最先遭受打击,并且遍体鳞伤,但是上帝终要站在好人一边,作者心灵深处隐藏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种子,导演波兰斯基亦将这种文化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小奥利弗最终在布莱罗充满阳光的院子里读书学习,迈向了人生的光明大道,导演用强烈的视觉效果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更加光明的一面,也给我们上演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救赎课。

二、罗曼・波兰斯基对人性的探索

(一)人性的黑白区别

对人性的探索是这部电影文化透析出来的一个主要脉络,从电影开始到结束,形形的人被搬上银幕,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作者着力将他们区分开来,赋予他们强烈的性格特征。导演着力将演员的语言、形象、行为刻画成黑白分别的角色,从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展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西方宗教思想中呈现的是“上帝庇佑者”与“撒旦守护者”的形象,心灵的纯洁与邪恶由此拉开距离。上层社会的生活腐败与下层民众的命运不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波兰斯基在电影的情感基调的刻画上尤其对这种效果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卖书匠布莱罗是个善良的人,他正是看到了小奥利弗的正直、勇敢、敢于面对现实的一面,才激发了他强烈的善心,他毫不迟疑地收留小奥利弗,激发他对读书的热爱之情。老奸巨猾的费金私藏财宝,成为不折不扣的守财奴,也正是因为金钱的驱使,才让他把小奥利弗推向了无比黑暗的深渊。但是小奥利弗一直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他在任何一种环境中都能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动摇,所以当机灵鬼教他如何行窃时只有他被抓,而那帮狡猾的小孩却逃之夭夭。这样明显的人物心灵黑白分明的“景观”只有在波兰斯基的手里才能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剖析人的精神层面,同时也抓住人的单纯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黑暗社会中激荡的人性挣扎

19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思潮迅速蔓延,人们争先恐后地掠夺殖民地,社会大众一味“向钱看齐”,敢于压榨老百姓的人都富了起来,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更加积贫积弱,这是两种极端的表现。还有不在这两种人行列中的人,他们有的选择以偷盗为生,比如费金、赛克斯;有的选择与知识为伍,卖书挣钱,比如布莱罗。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人性,选择偷盗生活的人自甘堕落,做尽坏事,欺害忠良;选择卖书挣钱的人善于帮助他人,乐于奉献自己。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变更与差距由此产生,波兰斯基在他们选择怎样对待小奥利弗一事上做了强烈的对比,赛克斯想要杀死小奥利弗,但是他最终被自己的愚蠢行动给吊死,布莱罗选择救助小奥利弗,结果奥利弗成了他最亲密的小跟班,并且逐渐喜欢上了读书的生活,小奥利弗由此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一条原本就属于他的光明之路。

三、电影全景式的文化语言解读

(一)时代文化的感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19世纪初的欧洲世界呈现出的是强烈的物质文明,尤其是在英国伦敦这个大城市里,人们向往上层生活,期盼一夜暴富,工厂压榨民众的现象极为平常,上层人士的物欲横流与残酷嘴脸,给广大老百姓留下了非常沉重的心灵烙印,他们想走出这种困境,却又举步维艰,活生生地在人间地狱里受罪。

罗曼・波兰斯基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意在表现现代物质文明生活中人的精神堕落,人们在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的同时,忘记了珍惜自己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一面,忽略了对他人的关怀,只看重自身的利益所得,剥夺别人的生命自由,去充实自己的完美生活,“大鱼吃小鱼”的社会现象就此成型。波兰斯基对这种社会现象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得非常强烈,这种文化意象如光电效应般直射人心,从正面、侧面表现出或璀璨夺目、或污秽不堪的人性斑点,用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反映人的真实情感,展现出一幅复杂的社会动态图,让我们看得意犹未尽。

(二)宗教精神的洗礼

西方国家以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义为主要宗教教义,成为一个教徒是非常重要的事,当然在生活、艺术中无时无刻地领悟教义中的思想内涵更是非常重要的。狄更斯将宗教思想的传播隐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而波兰斯基却将这种宗教精神巧妙地投射在电影胶片上,并放射出美丽的艺术光芒。

小奥利弗、布莱罗、南希是接受过宗教“洗礼”的人,所以他们遵守宗教教义,乐于奉献,善于帮助他人,非常善良,并且也有“替天行道”的精神,他们的命运也是多舛的,只有南希没有见到光明的那一天,但是上帝总归要让她上天堂,并用个人意志引领警察找到凶手赛克斯,并杀了他。

费金、赛克斯等人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他们抛弃世俗的伦理道德,没有向上帝、耶稣低头,一味地向钱看齐,蝇营狗苟地活在世上,以为自己碰到任何事都能绝处逢生,残杀自己的家人,随意夺去别人的自由,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出卖自己的灵魂。这样的人后果就是堕入地狱,他们自从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已经非常喜欢被撒旦眷顾,于是波兰斯基在电影的结尾处展现了赛克斯自己失手吊死自己的惨烈画面,赛克斯的“壮烈牺牲”正说明了“恶人最终没有好下场”的教义。

罗曼・波兰斯基把作品中的宗教思想通过浅尝辄止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人生启示。

四、结 语

罗曼・波兰斯基将《雾都孤儿》再次搬上大银幕,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以前的电影、话剧都演绎过这段曲折的故事,他必须用超越前作的作品来回报观众,但是波兰斯基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他只是“踏实”地将原著中展现的人物思想、精神特征展现给观众看,用自己独特、犀利的拍摄手法,准确解读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人性区别,展现出一部个人奋斗的辛酸历程,夹杂着周边人的人性内涵解析,深刻地描述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与卑微层面人的斗争精神。波兰斯基还是一如既往地把人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做了强烈对比,我们观众当然能够看出人性的好坏,在波兰斯基感慨人生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盏走向光明大路的明灯。

[参考文献]

[1] 宋蕾,莫玉梅.魔鬼的仆从 天使的化身――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早期的妇女观[J].名作欣赏,2009(18).

[2] 黄艳丽.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J].青年文学家,2009(03).

[3] 李栎.污浊社会里的纯真――《雾都孤儿》中反映出的良知[J].文学界:理论版,2011(05) .

[4] 郝露.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批判资本主义[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

[5] 张缵.从小说到电影:《雾都孤儿》与犹太人形象再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6] 魏韶华,王雪媛,宋祖华.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J].东方论坛,2005(05).

[7] 赖巧琳.由《雾都孤儿》看狄更斯思想的局限性[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

[作者简介] 丹(1980―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堪培拉大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教学。

上一篇:浅析电影非戏剧性情节中的空间元素运用 下一篇:电影《不存在的女儿》之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