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踪剂测试在油砂山油田的应用及取得的认识

时间:2022-08-22 07:09:28

示踪剂测试在油砂山油田的应用及取得的认识

【摘 要】油砂山油田受岩性和断层影响,平面注采井网完善,纵向对应关系较差;水井射开井段长且层数较多,渗透率级差又较大,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油田的注水开发。井间示踪剂测试能较好的认识断层、水驱特点、储层非均质性特点等。2007年至今示踪剂测试在油砂山的应用取得一定的认识,为注水开发调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注水开发;断层;水驱;非均质性

1油田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油田开发现状

油砂山油田探明叠合含油面积8.6km2,Ⅰ类石油地质储量2366×104t,可采储量439.2×104t。2012年底油砂山油田可利用油水井总数为345口,其中油井221口,开井217口;水井124口,开井121口。油田年核实产油10.3424万吨,累积产油166.7489万吨。年注水52.9544万方,累计注水408.7256万方,年平均日注水1364.47方,综合含水46.63%,含水上升率-2.76%,采出程度7.05%,年采油速度0.44%,年核实注采比1.94,累计核实注采比1.24,自然递减率8.09%,综合递减率7.68%。

1.2、注水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该油田属于超低压、中高渗油藏,注采比的大小与单层突进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油田的开发;

(2)油水井射孔厚度大、井段长且油田断层较多造成纵向注采对应关系差,水驱动用程度低,直接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

(3)注水开发水驱通道单一,一线油井水淹与供液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油田主力区块递减加快的主要原因;

(4)主力区块高含水区域周期注水效果不理想。

2示踪剂测试在油砂山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2.1油砂山油田断层认识的需要

油砂山油田经地面细测发现大小断层共100条。断层倾向多为东西向,倾角一般为55~89°,为高角度断层,断距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大部分断层消失于300m以上。全油田被六条主要断层分隔为六个断块,各断块内部又分布若干断层,导致油田从构造上断层密布,个别断层两侧生产井含水产量相差较大,个别区域油井含水快速上升,因此,需要通过示踪剂研究认识断块内断层的作用。

2.2油砂山油田水驱特点认识的需要

油砂山油田N1-N21储层物性总体表现为中-高孔、中-高渗特征。岩芯物性分析岩芯孔隙度1.7-34.4%,多集中在12-24%,油组平均孔隙度18%,为中—高孔。渗透率

2.3、油砂山油田储层非均质特点认识的需要

油砂山油田储层在纵向上随埋深增加物性变差:油砂山油田N1-N21油藏各油组物性分布范围、分布频率及平均值因储层发育的非均质性而差异较大,但总体表现为在纵向上随埋深增加物性变差。下油砂山组(Ⅱ-Ⅶ油组)物性好平均孔隙度18.4-24.8%,平均渗透率171.0-647.81mD;而上干柴沟组(Ⅷ~XIII油组)物性稍差平均孔隙度11.3-18.1%,平均渗透率27.7-243.8 mD。通过井间示踪监测了解储层非均质性对油藏注水及水驱特征的认识,从而指导下步油藏合理注水。

3示踪剂测试可达到的目的

3.1评价油藏非均质性,包括井间连通性、平面以及纵向非均质性、中高渗的分布等。

3.2确定指标:井网的体积波及系数,水淹层的厚度以及渗透率的大小、平均孔道半径、流体饱和度、井网注采指标和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3.3核实断层以及封闭性。

3.4根据相邻层系井的示踪剂产出情况,判断射孔和层系间隔性质,加深油砂山油田断层对油田注采关系影响的进一步认识,摸清油田注采矛盾突出区块注水效果及水驱方向,为油田局部区块层系调整提供技术储备。

3.5分析开发调整措施的有效程度。

4油砂山油田示踪剂监测取得的效果及认识

油砂山油田2007年至今共进行踪剂测试18井组,15井组一线油井见剂,见剂油井数为35口,注水平均单井受效性为2.3口;主力区块Ⅰ、Ⅱ断块共进行11井组示踪剂测试,10井组一线油井见剂,见剂油井为21口,注水平均单井受效性为2.1口。

4.1验证了油砂山主力区块断层的闭合性。61号断层中部及北部在Ⅱ层系、16号北部、18号断层、9号断层的开启性;16号断层中部及南部、新33号断层、61号断层南部、36号断层及27号断层可能具有闭合性。

4.2受沉积相影响,沿古河道方向受益,如中219、新中87等;

4.3受“渗透性”级差影响明显,沿高渗层优先受益,这也导致油砂山油田注采井组主要受效方向单一,如新中163、中277、中290等。

4.4目前油砂山监测井组平均回采率为7.5%,表现为较低的水平,证明注采连通水平较低,水驱效果较不理想。

4.5Ⅳ、Ⅴ断块水驱方向基本上为从西向东、北东、南东方向;Ⅰ、Ⅱ断块主水驱方向为由高部位向底部位。

4.6整体上,15个井组高渗通道渗透率范围在53.1-1757.6md之间,平均渗透率在403.59md,高渗层等效厚度范围为0.28-0.82m。油层为示踪剂主渗流区发育的主要层位,平均孔喉半径介于1.5-7.7um之间,总体而言储层的孔喉半径量级仍处于低渗、低孔储层范围,但个别油井如中82-3、中138-3、中238、中192等井的纵向上存在高渗层其孔喉半径已超过7.7um,反应了区域内砂岩储层经强水洗后部分粒间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琳主编.油砂山油田产能调整方案 .2010.10.

[2]季华生编. 2009.油田注水新思路的探求与实践.石油工业出版社.

[3]方凌云,万新德主编.1997.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4]加内什C.萨克尔,阿普杜勒.萨塔尔编.2001.油田注水开发综合管理.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徐 立, 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助理工程师, 现从事于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开发地质研究所油田动态开发工作。

上一篇:浅析高中数学中的变式教学 下一篇:钭姓探幽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