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

时间:2022-07-01 11:56:01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应用

【摘 要】文章主要从井间示踪剂的应用依据、基本情况介绍、实际应用情况及效益对比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通过案件对比分析证明,井间示踪剂对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部分油井见水效果差的开发状况有一定成效,特别是油田注水开发后期,对于提高水驱油效率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井间示踪剂;应用监测;对比;效果

一、实施依据

在中原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油藏平面上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以及注采井网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势必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的舌进和在纵向上沿高渗透层突进现象,出现部分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而部分油井见水效果差的开发状况。特别是在注水开发后期,油井含水率高达90%以上,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发生变化,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有可能产生特高渗透率薄层(水淹层),流动孔道变大,造成注入水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的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水驱油的效率。为了提高水驱油的效率,需要对目前油藏的注水状况有详细和准确的了解,明确油水井的对应关系及注入水的推进速度等,以制定出更有效的开发方案及行之有效的调整措施,而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关键取决于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因此需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油藏进行精细的描述.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就是油藏描述的一种重要手段。除确定水淹层的厚度和渗透率以确定油藏非均质性程度外,还可以确定大孔道的直径,以便确定颗粒堵剂的大小和用量。示踪剂的好坏成为这项技术的重要基础。

二、示踪剂简介

示踪剂是指能随流体运动,指示流体的存在,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的化学剂。

(一)示踪剂应满足下列条件

1.在地层中的备景情况浓度低;2.在地层表面吸附量少;3.与地层矿物不反应;4.与所指示的流体配伍;5.化学稳定和生物稳定;6.易检出,灵敏度高;7.无毒、安全,对测井无影响;8.来源广,成本低。

(二)示踪剂在采油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注入井与油井的连通情况2.了解注入剂在地层中的渗流速度3.了解地层的分层情况4.了解地层的裂缝和断层5.评价地层的处理效果6.测定地层的剩余油饱和度7.测定注入剂的波及系数

(三)可选择的水示踪剂(共八种)

1.放射性示踪剂:主要用氚水(3HHO)

2.化学示踪剂:

⑴硫氰酸铵NH4SCN;⑵硝酸铵NH4NO3⑶溴化钠NaBr⑷碘化钠NaI⑸氯化钠NaCl⑹曙红Y(四溴荧光素钠)⑺乙醇(C2H6O)

(四)常用的主要有硫氰酸铵NH4SCN和硝酸铵NH4NO3示踪剂分析法

1.硫氰酸铵NH4SCN,测SCN-浓度。将w为0.25的HNO3溶液与w[NH4Fe(SO4)2]为0.025的溶液分别按体积比1:4混合配成NH4Fe(SO4)2试液。分析时将此试液加入水样中,摇匀。15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55nm下测吸光度,由同条件下得出标准曲线查得SCN-浓度。

2.硝酸铵NH4NO3,测NO3-浓度。

利用NO3-在220nm处有吸收峰,而在275nm处没有吸收峰,分别测定水样在220nm处的吸光度A220和275nm处的吸光度A275,然后按经验式A=A220-2A275。

计算消除有机物干扰后的吸光度A,由同样条件下得出的标准曲线查出NO3-浓度。

三、实施情况及效果

2012年7月-10月共对DS2S2+3和NS2X1-5油藏14口油井,800多水样进行了示踪剂监测。其中10口油井在措施后见良好效果,累计增油1060吨。

典型井分析:

2-233井

采用硝酸铵NH4NO3做示踪剂,其吸光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较好地反应了2-233井与对应水井2-502的地层连通情况,对水井措施的正确制定作用较大。其对应水井2-502与2002年进行了调驱,2-233井见到良好效果,产液由22吨增加到110吨,产油由0.4吨增加到2.2吨,累计增油373.2吨。

2-315井

2-315井采用硫氰酸铵NH4SCN法,其产出曲线如下:

其对应水井与2012年进行了调驱,2-315井见到良好效果,产液由31.1吨增加到149吨,产油由0.6吨增加到3.4吨,累计增油332.6吨。

四、效益分析

增加效益:1060×1500=159万元

成本分析:14×5=70万元

投入产出比:1:2.27

五、结论与建议

(一)示踪剂在采油中的应用可了解注入井与油井的连通情况,了解地层的裂缝和断层。

(二)示踪剂可以确定大孔道的直径,以便确定颗粒堵剂的大小和用量。

(三)示踪剂化学稳定和生物稳定、易检出、灵敏度高、无毒、安全,对测井无影响,来源广,成本低,应该大力推广。

作者简介

谭新民,女,1973年7月出生,群众,江苏赣榆人,汉族,高中毕业,工人技师。

上一篇:如何提高建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下一篇:飞机自动调光和夜视兼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