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8-22 06:25:15

影像人才的培养

全国已有二百多院校开设摄影专业,在影像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今天,高校培养影像人才就显得尤其重要。

学生们的作品,为影像界增添了生机勃勃的景象。虽然他们在创作手法上还未必成熟,有时还会因为数字时代的到来而陷入虚拟的想象、不够关注现实,但他们在尝试各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同时,以真诚探索的态度,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发挥当代青年人的想象力,自我创作着。他们的创作没有受到当代政治波普的影响,而走出属于他们自己时代的创作道路,解读着自己的影像,这些不仅表明影像艺术科学的建设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说明了中国影像高等教育已登上了中国摄影界的前沿。

摄影不是靠“撞大运”

影像不仅存在艺术性,还有文化性,对今天文化状态和文化表现、文化传承没有研究的话,很难做摄影艺术。所以学生一定要对摄影史的任何历程如数家珍,张嘴就来。对历史有传承的学习,对现代艺术史有所研究,才能创造出今天的影像。

系统的建立,首先要加强对摄影史的梳理,如摄影是怎样产生的,影像发展的时代,每个时期的影像提出什么样的新概念,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对摄影史有什么样影响。每个人物怎样运用新的图像语言方式达到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现在摄影界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差。从事创作的一些摄影人,偏重于实践,忽视史论上的建设。以前经常是谁拿到一个大奖,就标志着成功,通过这样的“撞大运”曾产生很多摄影专业户,摄影专业户再接着带徒弟,再去“撞大运”,自己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你拍、我拍新疆、他拍四川,这样给摄影界造成一个见效快的错觉,因此很多人认为搞摄影比较容易,大家不求理论深度,更缺少对摄影史的梳理。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影像人才培养的首要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摄影是怎么来的,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

视野放宽再放宽

我们的教学常常会借鉴美术、绘画、文学、戏剧等,但一定不要因为太多的模仿,而使自己的本质一点点的消退了。如果进入不到那个领域最高的层面,就会学了二流的绘画构图、三流的情感和所谓文学性,最后仅得到一个四流的影像图片。

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怎样拍,而要启发他们在学习、思考、实践中养成一种特殊的职业敏感性,这样他们就会关注那些司空见惯、被大家忽略的主题,可以迅速进入社会给他们预留的空间位置。

学生一旦进入社会,在学校中讨论的摄影形态可能一下变得没有可用性了,你可能一段时间没有机会从事摄影专业,但却可能成为导演,或者杂志的编辑。摄影教育会在你的一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学的宗旨就定在“专业”二字上,简单的说,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专业修养和专业尊严。

与世界的接轨日常化

今天摄影教学的发展,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在一些摄影发展讨论会上有些言论说大学摄影教育滞后,我不知道持这样言论的人对中国高校了解多少?当今中国摄影教育的发展,已相对完善且具有前瞻性。首先在国际接轨上,我们跟世界各大学的接触不是访问化、指导化,而是相互派教师上课、相互给学分。西方对中国有一段影像空白史,他们引导青年一代关注中国,关注中国影像。每年德国、美国、法国大学的老师、学生都来中国高校上课。美国纽约大学研究生十人、法国第学学生五人等都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过课题。我们也把本科学生派到法国去学习。

据我所知,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南师大、大连医学院等艺术院校也都在进行这样的教学。在中国,国际化的摄影教学已经日常化了。我们影响西方,西方影响我们。

中国摄影教育历程短,虽然我们有国际化交流,但大学里面不可能一下出大师。学生们进入大学接受了素质教育,再到社会中历练多少年后才可能变大师。教育就是给影像提供一个梯队、一个基础建设。不能说没有出大师就不是一个大师级的院校,何况我们毕业生在国际上已取得了很大成绩。

教育需要趋利避害

摄影教育也有不乐观现象,很多学校趋之若鹜开设摄影专业,有的学院不具优质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就玩命招生,这是一个极其不好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摄影教育质量与声誉,也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希望大家都能理智的去考虑发展,别为金钱利益所驱动盲目发展。

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历史非常短,教与学两方面都在摸索中。从教者来说,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帮助学生进行选择,选择适合于他们未来发展的知识和手段。

总之,作为摄影教学的实践者,我们为取得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为了今天这个影像时代、数字时代,中国高等院校的摄影教育会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影像人才,中国摄影领域中的天才和摄影家一定会在他们之中产生。

午后 李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中国高校部分摄影专业教育调研与分析

我们在2008年上半年对国内部分主要高校进行一次粗略的调查,我们给二十所高校发出调研信,收到十三所高校配合回信,进行量化比较。结果显示,近十年来,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在师资、设备、课程安排中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学校的教师、器材配套上压力加大,不能像生产一线上那样与时俱进跟上数字化影像、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因此,社会应继续给予摄影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在资金和政策上加以倾斜。

(宿志刚提供)

十三所院校摄影专业师生比例

院校名称 师资力量

大连医科大学 专业教师17人 教辅人员3人 学生220人

中国美术学院 专业教师10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235人

南京艺术学院 专业教师8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107人

山东艺术学院 专业教师5人 教辅人员1人 学生152人

浙江传媒学院 专业教师10人 学生378人

中央美术学院 专业教师6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80人

鲁迅美术学院 专业教师16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260人

中国传媒学院 专业教师18人 学生145人

中央戏剧学院 专业教师19人 教辅人员3人 学生247人

北京电影学院 专业教师11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131人

西安美术学院 专业教师18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220人

广州美术学院 专业教师5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132人

南京师范大学 专业教师15人 教辅人员2人 学生220人

狂欢节之歌 杨昶 摄 北京电影学院

上一篇:虎假“影”威 下一篇:数码拍摄,数码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