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

时间:2022-08-22 01:59:31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方法: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居民5208人进行糖尿病筛查,并对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医生访谈的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中医证候学研究。结果: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O%,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占69.3%。结论:2型糖尿病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2型糖尿痛的主体,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痛的主要证型。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肥胖;流行病学调查;肝胃郁热证;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653-03

T2DM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近年来,中西医对T2DM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课题组于2007年6月-9月在北京市市区、近郊及远郊的3个社区进行了T2DM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学调查,现将T2DM患者体型与证候特点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居民小区为基本抽样群,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宣武区、昌平区及平谷区的3个社区20岁以上长住社区居民(户籍登记实际居住5年以上)5208人进行T2DM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学调查,共筛查出2型糖尿病患者1010例,其中资料完整的为887例。

1.2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糖负荷2h后血糖≥11.1mmol/L。②肥胖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对亚洲成年人BMI的分级。24≤BMI

1.3调查方法 对2型糖尿病患者,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填写基本信息调查表格和中医症状调查表格,中医症状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症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轻度记1分,中度记2分,重度记3分,无则记0分,舌象和脉象有1个症状记1分,无则记0分。

1.4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Epidata3.1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 在88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含超重)患者621例(占70.0%)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部分见表1,其中腹型肥胖患者548例(占88.2%),非腹型肥胖患者73例(占11.8%),腹型肥胖患者为肥胖2型糖尿病的主体。

2.2常见症状的出现频率 表2所示为出现频率在15%以上的症状,887例患者中,口渴欲饮、心烦易怒、脘腹胀满等症状较为多见。

2.3中医“三多一少”消渴症状出现频率的调查 如表3所示,“三多一少”症状皆有的典型消渴患者占19.2%;无典型消渴症状的患者占80.8%(包括有“三多一少”其中1或2个症状的患者和“三多一少”症状皆无的患者)。

2.4肥胖T2DM患者舌象分析 如表4所示,舌红、苔黄、舌黯或紫在肥胖T2DM患者所占比例较大,提示肥胖T2DM患者多见热证、瘀证。按照舌象分虚实,可见肥胖T2DM患者中实证占多数为70.6%。

2.5肥胖T2DM患者脉象分析 如表5所示脉象多见弦、滑、数脉。

2.6基于四诊信息的肥胖T2DM患者的聚类分析 基于四诊信息对肥胖T2DM患者的进行两步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占70.2%,再将实证进行两步聚类分析,可分为3类,结合临床实际,分别将这3类证侯命名为:肝胃郁热证、肠胃实热证、气滞痰阻证(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见表6)。其中,肝胃郁热证占69.3%,胃肠实热证占20.2%,气滞痰阻证占10.5%。可见,在肥胖2型糖尿病实证中肝胃郁热证病人占较大比重。

3.讨论

3.1T2DM与消渴病古今差异 本研究显示887例T2DM患者中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患者768例占80.8%,肥胖(含超重)621例,占70.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T2DM的主体,提示T2DM与消渴病临床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分析其原因,诊断方法的不同是导致两者差异的关键所在。古代中医是在临床有“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病进行认识和诊断,如宋代王怀隐著《太平圣惠方》中“三消论”云“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消渴也;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消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消肾也”,明确指出“三多一少”的症状,而现代T2DM是根据实验室血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随着检查手段的应用,诊断标准的逐步变化,T2DM的发现大大提前,甚至糖调节受损阶段即可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未出现“三多一少”消渴症状前就已经得到诊断。T2DM和消渴病存在的另一区别是体型的差异:古代消渴病,经过长期的“三多”之后终归要走向“一少”(消瘦),而现代糖尿病即使患病多年,由于降糖西药的应用,可能仍然肥胖,资料显示,糖尿病中T2DM占90%,T2DM中肥胖约占85%。本研究亦显示调查T2DM人群中的肥胖发生率较高。

“三消”最初是对消渴病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病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病患者的分型辨证,其阴虚燥热病机理论未能囊括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传统中医依据“三多一少”症状诊断的消渴病与依据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不对等,由此揭示T2DM中医深层次病因、病机、证候以及治则治法等的认识与实践上的缺失亟待解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3.2肝胃郁热证为肥胖2型糖尿病主要证型 聚类分析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分类方法,可以将一组数据按照本身的内在规律较合理地分为几类,这就大大缩小了以往全凭主观判断所造成的误差,使数据分析结果更具客观性,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肥胖T2DM患者分类,笔者发现肥胖T2DM实证患者可分成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气滞痰阻证3型,而肝胃郁热证最为多见。  T2DM患者多数为肥胖(或超重),过食肥甘或饮食不节而致饮食停滞,食郁中焦,阻碍脾胃升降,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土壅木郁而中焦气郁,郁久化热,转为消渴。此即《素问・奇病论》所云:“……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清・黄坤载言“消渴之病,独责肝木”,病理情况下,脏腑功能相互影响,脾胃气滞,土壅木郁而中焦气郁,郁久化热,肝郁胃热交互影响形成肝胃郁热证,耗气伤阴,导致气阴两虚。气郁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津液运化敷布失常,酿湿生痰或燥热炼痰,形成湿浊、痰涎、瘀血等病理因素,而致变证百出。肝胃郁热证在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确认识它的作用和地位,对于T2DM患者病情的控制,预防T2DM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通过对887例T2DM相关症状、舌脉、中医证候的调查分析显示,T2DM与消渴病存在较大差异。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的肥胖患者为T2DM的主体,相关证型分析确认肝胃郁热证为肥胖T2DM主要证型,为深入肥胖T2DM的中医理论以及治则治法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大黄(庶虫)虫丸源说 下一篇:丹参注射液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成纤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