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测土配方施肥晚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时间:2022-08-22 11:09:26

全州县测土配方施肥晚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结果分析

[摘 要]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晚稻种植杂交水稻增施N、P、K三要素肥料,具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影响产量的效果依次为N>K>P。N、P、k最大施肥量分别为N最大为15.2kg./666.7m2,P最大为7.1kg./666.7m2,k最大为9.7kg./666.7m2-;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最佳14.12kg./666.7m2,P最佳4.2kg./666.7m2,k最佳6.8kg/.666.7m2。N、P、K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13.2kg/666.7m2,P4.6kg/666.7m2,K7.5kg/666.7m2。为全州县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应用,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 水稻 “3414”试验 肥料效应

中图分类号:S5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61-01

2008年至2012年,全州县承担了国家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重点工程项目,为摸清水稻需肥规律,建立水稻不同施肥分区N、P、K肥料效应模型,为配方肥设计、施肥建议卡制定及施肥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要求,连续5年在水稻晚稻田中进行了N、P、K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简称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土壤与品种

试验选择在全州县范围不同乡镇,不同土壤类型与不同水稻品种进行,试验田选择肥力均匀一致,排灌方便,试验前对试验田取耕层混合样进行土壤常规五项分析化验,肥力中等,试验田基本情况见表1。

1.2 试验设计处理

试验采用自治区测土办3414肥料效应完全试验方案,试验设计是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3次重复,计4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设立保护行。处理设计中,“N”指纯N,“P”指P2O5,“K”指K2O,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为当地推荐的适量水平施肥量,1水平(指施肥不足)=2水平×0.5,3水平(指过量施肥)=2水平×1.5。本试验设计适量水平以试验田常年产量400-450Kg./666.7m2。推荐当地适量水平施肥量N10P4K8(kg)而计算出实施中各处理配比,试验设计各处理见表2。

1.3 供试肥料

N肥用尿素(含N 46%),P肥用普钙(含P2O5 16%);K肥用氯化钾(含K2O 60%),施肥方式撒施。各处理施肥中,P肥全部作基肥;K肥50%作基肥,50%作分蘖肥;N肥采用“前七后三”施肥法,基肥30%,分蘖肥40%,幼穗肥(幼穗分化初期)20%,粒肥(齐穗期)10%。各处理小区肥料实际施用量按小区面积计算,保护行在稍低于2水平〔N10P4K8(kg)〕施肥量进行施肥。基肥在插秧前整地时全层深施,追肥结合浅水耘田撒施而使土肥相融,防止肥分损失,试验各处理小区不施用有机肥。

1.4 田间规划、栽培措施及其它

小区面积20m2,长5(m)×宽4(m);小区田埂高20cm,宽20cm,设置2条排灌沟,排灌沟宽50cm,深30cm,试验田块筑实筑高小区间的隔离田埂,田埂包覆厚塑料膜,保证小区田埂在整个试验期间确实起到水、肥阻隔,肥水互不漫串、渗透作用。各小区的灌水、排水统一通过专用排灌沟进行,确保各处理小区单灌、单排;栽培规格:株行距16.7cm×23.4cm,每小区17行,每行30株(1.70万株/.666.7m2),每株3-4苗;栽培措施如中耕除草、杀虫防病、排水、露、晒田等均在一至条件下进行。于6月底播种,7月20日至7月31日前插秧10月21日至30日收割,每个小区单打、单晒称重计产,收割前,对不同处理进行植株室内经济性状考察。

2、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从表3得知:各施肥小区比对照区分别有不同的增产效果,说明增施肥料增产效果明显。从2、3、6、11(不同N水平,P、K适量)处理得知:N1-N0增产69.28%,N2-N1增产23.39%,N3-N2增产6.94%,说明适量增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肥超量时增产效果不显著;从4、5、6、7(不同P水平,N、K适量)处理得知:P1-P0增产5.49%;P2-P1增产0.73%,从6、8、9、10(不同K水平,P、K适量)处理得知,K1-K0增产增产11.26%。产量结果表明:增施N肥效果最明显,K次之,最后是P。

2.2 方差分析

将试验所得的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处理间F值2545.51,大大超过了F0.01,达到极显著水准,说明各处理平均数间有些处理或部分处理平均区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准。

2.3 肥料效应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缺氮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区产量的47.88%,缺磷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区产量的94.11%,缺钾区产量占最佳施肥区产量的87.64%,说明本试验氮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钾,再次是磷。

2.4 施肥模型建立,最佳施肥量和最大施肥量确定

2.4.1、氮磷钾效应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可得出氮磷钾肥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模型:

Y=218.685+33.0765X1-0.6974X2+7.3365X3-1.2221X1^2-0.846X2^2-0.9288X3^2-0.3454X1X2+0.3872X1X3+0.9522X2X3(其中Y:产量,X1:施氮量、X2:施磷量、X3:施钾量)

对该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F=371.1527,说明氮磷钾肥施用量与产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可以用该回归方程确定氮磷钾肥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氮磷钾最大施肥量分别为:N最大=16.99Kg/666.7m2,P最大=10.22Kg/666.7m2,K最大=12.73Kg/666.7m2,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最佳=15.25Kg/666.7m2,P最佳=7.15Kg/666.7m2,K最佳=9.67Kg/666.7m2。

2.4.2、氮效应模型:在磷钾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氮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氮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

Y=232.935+38.137X1-1.273X1^2(R2=1)(其中Y:产量,X:施氮量)

应用氮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氮的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N最大=14.98Kg/666.7m2,N最佳=14.23Kg/666.7m2。

2.4.3、磷效应模型:在氮钾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磷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磷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

Y=457.88+13.09X2-1.35X2^2(R2=0.96)(其中Y:产量,X:施磷量)

应用该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出磷的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P最大=4.85Kg/666.7m2,P最佳=4.23Kg/666.7m2。

2.4.4、钾效应模型:在氮磷施用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不同施钾处理进行回归分析,得出钾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

Y=425.745+15.5238X3-0.9922X3^2(R2=1)(其中Y:产量,X:施钾量)

应用该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钾的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分别为:K最大=7.82Kg/666.7m2,K最佳=6.77Kg/666.7m2。

2.4.5、最大施肥量与最佳施肥量的确定:从三元二次方程得出的氮磷钾最大和最佳施肥量结果偏高,综合氮磷钾各养分的一元二次模型及线性平台分析得出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作为该水平区域水稻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见表6。

3、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晚稻种植杂交水稻组合,增施N、P、K肥料,均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影响产量的顺序是NKP;对各产量系数进行方差分析,显示达到极显著水准,说明施肥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应用三元二次及二元一次回归方程分析程序,依据全州县五年来晚稻肥料、稻谷价格调查综合平均:纯N5.65元/kg・、K2O7.38元/kg、P2O56.88元/kg;稻谷2.10元/kg计,综合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及线性平台分析结果,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最大15.2kg/666.7M2,P最大为7.1kg/666.7M2,K最大9.7kg/666.M2。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N最佳14.2kg/666.7M2,P最佳4.2kg/666.7M2,K最佳6.8kg/666.7M2。

通过一元二次、三元二次及线性平台综合分析,在晚稻栽培实践中,推荐施肥量分别为:N13.2kg/666.7M2,P4.6kg/666.7M2,K7.5kg/666.7M2。

参考文献

[1] 高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

基金项目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批复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农办财[2008]54号。

作者简介

文小春1963-,助理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土肥推广工作。。

上一篇:汽轮机低真空改造中需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对环境监测存在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