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的智慧

时间:2022-08-22 10:55:25

取舍之间的智慧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显著变化是教师重视课堂生成信息的捕捉与运用,使原来单调的线性课堂变得饱满而丰富。但在实践中,教师对生成信息的无效处理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即时生成的课堂信息,教师应当如何取舍和有效处理?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考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本文试从课堂生成信息的一个案例入手,深入剖析执教者的所作所为,以引起更多教师对此问题的思考和重视。

【教学片段】

在学校举行的常规公示课上,30位教师观摩了一节小学数学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在公式推导完成之后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重点理解将圆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师要求各个小组活动之后,选择本组一位同学说思路,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

师:各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们组的张静文同学就是不理解推导过程。(张静文在座位上站了起来,表情显得比较平静。)

师:好,那我们再来帮帮张静文同学。请你们把拼好的长方形再还原成原来的圆的形状。(全班学生包括站着的张静文,动手还原图形)

师:现在请大家再把圆拼成长方形。(如图1)张静文同学,请你摸一摸长方形的长是哪一段?(张静文还是站在座位旁操作)

图1 圆转化成长方形

师:我们把长方形再次分开合成两个半圆。张静文同学,你再摸一摸刚才长方形的长是半圆的哪一部分?(张静文在众多教师和同学的注视下动了动双脚,继续配合地做着。有的学生已经停下了手,一会儿看看讲课教师,一会儿看看站着的张静文。)

师:你把圆再拼成长方形。现在再看: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圆的哪部分?(张静文终于答对,坐下了。)

笔者课后得知,该班小组活动时,组长会故意指定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解。该班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执教教师对于“只有张静文不懂”这一课堂信息的处理方法也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处理,教师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着眼于对学生的尊重,否则就会陷入顾此失彼、两难取舍的境地。

一、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取舍

在目前普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下,班级学生人数常达几十人。以上案例中的班级人数只有33人,在县城学校,人数这样少的班级已非常少见。如果真的只是一个张静文同学不懂,那么,整体与个体的比例就是32:1。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应该为一个学生的利益而舍弃32个学生的利益?

在班级中,学生发展参差不齐是正常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一时糊涂,转不过弯儿来。教师是否应该坚持让个别学生也当堂完全弄懂之后,才开始进行下一轮的“全班齐步走”?数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笔者理解为,这是对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而言,不是对数学学习的所有内容而言。对于一个班集体的课堂学习,教师应该确立科学取舍的原则: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和“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大小与圆半径的长短有关,并能运用公式s=πr²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显然,张静文同学的“不理解公式推导过程”不属于这个基本教学目标。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少数几个学生当堂没有理解,不应妨碍正常的教学进程。教师可通过练习或单元复习等其他途径来帮助那些还一时糊涂的学生,甚至可以允许个别学生的不能理解。

二、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取舍

只一个学生不懂,这个信息可靠吗?如果执教教师在怀疑,全班并不是只有一人不懂,有再次讲解的必要,那么,能否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比如,可以考虑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一边操作演示,一边讲解,而不是在教师的一一指令下全体重演。这既是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又是对学生理解程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查。其实,当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推导过程时,他们就失去了再次操作的兴趣,但个别学生讲、大家听的方式会给所有学生一个新的倾听和表达的机会。

还可以再作另一种选择,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辅导张静文同学为主,其他学生也通过观看课件重温公式的推导过程,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这种选择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直接帮助张静文同学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同时又可节省因全体学生的重复操作而浪费的大量时间。再次审视一下上述的教学片段,在圆、长方形及半圆之间,学生重复地经过了四次转化操作。(如图2)

在有限的40分钟内,如何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显然,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作出慎重的取舍。

三、尊重与忽视之间的取舍

一个学生被“检举”出来,一直站在座位旁,接受那么多教师和同学的单独帮助,这种做法是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尊重的需要?(当然,这不排除在公开课上,执教教师因一时疏忽,顾此失彼的可能)这样的时刻,站着的学生是否能静下心来去思考数学问题?他是否在顾忌着自己的颜面,思忖着如何能体面地坐下去?毕竟当时还有30位听课教师满满地坐在教室里。如果不懂的学生这样难堪,那么,这个环节的安排还有效吗?在类似的情况下,教师怎样做才能既不忽视学生的学习,又尊重学生的自尊呢?

第一,先让学生坐下来。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即便是成人,也不愿在集体环境中显赫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与弱点,何况孩子?“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又岂能让学生一直站在那里,在那么多听课教师的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教育?

第二,要设法给学生“找个台阶下”,不要让学生没有退路而处于难堪境地。比如,执教教师可以走近这个学生亲切地询问一下:“到底是哪点没弄明白?”在行为和态度上要真正地关心他、尊重他,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这份尊重与爱。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引导全班巩固知识:若需要巩固,教师可以说:“老师知道还有些同学的认识模糊不清,请一位同学再来讲述一遍,不太理解的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好吗?”;如果不需要巩固,教师就要给这个不懂的学生一个交代:“老师课后再陪你拼一拼好吗?”总之,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与思考,而不至于紧张、不安。这样,教师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

第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在平时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如上述案例中的班级,教师平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检查,小组能否真正地尊重每一位成员,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如果学生都能形成“实事求是、不懂就问光荣;不懂装懂、弄虚作假可耻”的统一认识,那么,“首选成绩不佳的同学说思路”就可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被其他同学“检举”、强迫的行为?在这种良好的风气下,哪怕真是只有一位学生不懂,那位学生也不会感到难堪的。

第四,尊重学生,不仅体现在尊重学生的自尊上,还应体现在尊重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发展可能性上。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措施,这也体现出对教学规律的尊重。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摒弃了原来死板地“走教案”的行为,改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灵活教学,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然而,课堂中生成的信息不一定都有价值,教师不应该根据尚未证实的问题或见解,轻易地抛却原有的教学思路。在选择有价值的生成信息时,教师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兼顾教学的三维目标,绝不能仅仅因为坚持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影响学生心理与精神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取舍的智慧。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精彩观点 第2期 下一篇:用教师的「共情呵护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