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的文化取向与感知形塑

时间:2022-08-22 10:55:03

手机阅读的文化取向与感知形塑

摘要 阅读必须通过各种载体才能进行,它与媒介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推动。手机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愿望,阅读的范围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更广。手机阅读培育游移视点、多文本切换。开辟了新的文化空间和表达场域。手机实质上已成为移动的“全能娱乐信息媒体”,在文化建构、感知形塑、价值传播及意义创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手机;阅读;文化取向;感知形塑

中图分类号 G122;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169-05

随着数字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功能日益多样,其延伸领域和增值服务多向拓展,更多的文化创意活动融入其中。通信运营商、内容供应商、手机终端制造商、大众传媒等机构合力构建起新的文化消费平台,以获得高附加值收入。用户的潜在需求被激发,进而参与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阅读服务的兴起,使用户有了更大的文化消费空间。手机阅读一旦普及开来,传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和感知模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一、媒介技术扩展与阅读载体演化

人的思想智慧通过声音、文字、图画和视频等显现出来,外化为可传播、交流的形态。阅读文本就是将表意符号转化为信息、知识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个体藉此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概念、经验、想象和自我形塑。阅读必须通过各种载体才能进行,它与媒介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推动。纸质阅读演化到今天,与互联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多种载体的阅读形式并存,有声读物和多媒体读物也开始成为手机阅读的新服务项目。我们的物理环境、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的能量从电脑辐射到手机上,更是催生了新的感知模式和阅读景观。手机阅读的兴起,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应该研究其心理方面的根源及其对价值观、文化取向、思维结构和行为实践的影响。

任何技术都有向社会生活渗透、扩张的潜力,其实用性却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提升实践活动的效能,为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服务。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不同维度上改善着我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提高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今天,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多样化的阅读载体,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愿望,阅读的范围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更广。各种读物唾手可得,学习、认知、娱乐、消遣,各取所需。新语境中的“读者”不同于以往,“阅读”的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屏幕上的生活释放出了一系列的文化潮流,人们可以从多重和灵活的角度更加接近人的本性。”当代社会中的人们都变忙了,要在一天中争取到完整的读书、看报时间。比过去困难多了。智能平板手机契合了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需要,可以实现人们对于移动设备多功能、便携性、高效率的要求。正如哈登所说:“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于我们的意义是由人类生活塑造的,而且还会受到它们所致后果的影响。换言之,技术功能或公共形象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们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体验,社会生活也会对这种体验产生影响。”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合了人类的诉求、渴望,重塑了日常生活。数字化时代成长的年轻人乐意处于“在线状态”,他们总是通过手机交谈、上网、阅读或发送信息,移动通信技术渗入了新一代人的身体和灵魂。

技术变革加速度向前,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数字化模式呈爆炸性发展。2007年7月,第一只iPhone手机问世,媒介场域变革神速,移动通信工具空前提升了用户对信息掌控的能力。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评论道:“iPhone开始满足人类悠久的信息需求:我们需要任何信息和一切信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只要信息存在我们就要去寻求。和一切人性化趋势媒介一样,iPhone实现了我们想象的景观——把报纸、视频、网页、聚友网和脸谱网上的朋友、微博和博客带进我们手中那块小小的屏幕上。”iPhone内置特定的软件,其功能复杂多样。方便小巧、随身携带的新一代智能平板手机,兼容了数字阅读终端的功能。除了阅读手机报、手机杂志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存储在手机中的电子书,并能在线实时下载。图书产品衍生为手机媒体的文化资源,激发多样的文化生产、传播、参与和体验,也是检验文化创意的有效市场形式。新闻出版业酝酿已久的数字化突围,手机报刊、手机书等的消费,有望跃上新的台阶。以前人们认为电子书是难以卒读的东西,认为它不会普及。但是,iPhone等新型智能手机令消费者的阅读体验得到很大改善,用户在手机上从头至尾读完整本图书已经有了技术基础。

通过WAP平台可以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把目前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化成用WH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手机屏幕上。亚马逊公司推出了各类阅读终端的免费应用软件,Kindle电子书便可以通过手机浏览。Google的移动版图书搜索功能,可为手机浏览器搜索上百万本图书,并提供全文阅读服务。掌上书院、中文在线、邦邦网、方正阿帕比等致力移动阅读应用开发技术,打造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开发出丰富的智能手机应用产品。像掌上书院阅读器,便被内置到诺基亚、摩托罗拉、多普达等品牌的手机中,一本10万字的书籍,只需100kb就能存储,且打开书籍和跳转目录的速度很快,支持书签、目录管理、全文搜索、图文混排,可内嵌视频、音频片断,能自动滚屏阅读,屏幕旋转自如。新媒体上的阅读门户逐渐开放,公共图书馆也加快了整合数字化资源的步伐,手机用户可以快捷地登录数字图书馆。并建立属于自己话语系统的“私人图书馆”。

出于对手机阅读市场的看好,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百度网、新浪网、搜狐网、盛大文学等,纷纷推出手机阅读服务。尤其是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建设的手机阅读产品基地,联合多家国内大型出版社和原创网站,致力于手机阅读业务开发、平台建设、阅读内容引入和运营及全网运营支撑等,建立集内容编辑、需求整合、内容分发于一体的无线阅读平台,成为全国优秀数字正版内容的汇聚地、阅读爱好者的集合地。此外,一批提供手机阅读的独立WAP站点和SP(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开始涌现。

移动互联网技术加速升级,无线网络和手机终端融合了RSS技术,为个性化定制信息提供了支持。RSS快速、简要的“定制一聚合一推送”手段,改变了传统的逐个站点浏览方式,使用户能够即时浏览所需资讯。在线阅读的用户,还可在手机报刊留言板上留言,对所读的内容发表评论、提出意见,或者与编辑、作者进行即时互动。“分众屏幕”、“多重任务执行”、“无线移动声音讯息转发”、“RSS回复”和“画中画功能”等等,将带来手机阅读的革命。

二、全能信息娱乐与商业逻辑驱动

智能手机尤其是iPhone和电脑越来越相似,它们的功能、提供的服务、访问的内容相差无几。媒介融合“模糊了声音、影像和数据服务的界限”,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使手机越来越成为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通用工具相比专用工具无疑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像Kindle的软件程序正在集成到iPhone和个人电脑上,Google的Android系统已成为应用最广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跨平台出版方兴未艾。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发展,使得提供资源的网络可以无限扩容,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利用远程超级计算机来存储和处理数据。2011年4月,方正阿帕比正式推出国内首个云出版服务平台,为出版商和渠道商提供技术服务,更加贴近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信息、知识检索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专有的服务模式。这样,手机不需要很高的处理器速度以及很大的存储器容量,也能成为超级移动终端。

手机书、报、刊改变的不仅是信息、知识的收集方式,而且信息、知识的储存、检索和接受方式也处于不断转换之中。信息、知识的储存、传播与接受实质是一体化的,手机移动读取的容量扩展,提升了动态内容的传播效应,丰富了阅读体验。数字技术将图像、视频和背景音乐等同时嵌入一个文本中。手机阅读可给用户带来富有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感受。研究表明,阅读认知是涉及视觉、触觉和听觉的复合行为,读者倾向于把感觉、经验转化为视听感受和思维过程,调动意识、心理将文本编码的符号激活,意义由此产生。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之下,受众的文化心态容易趋向浮躁、焦虑,人们更愿意接受令人愉悦的简洁内容。手机阅读培育游移视点、快餐文化,它使同步发行移动的图像、音频和视频成为可能。越来越先进的新型智能平板手机,实质上已成为“全能娱乐信息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和娱乐消遣开辟了新路径。

传统的文化形态往往是精细、考究的,富于诗意,具有深度内涵,受众在沉思和幻想中获得感悟;通俗娱乐则通常是随意的、爆发式的,注重刺激、享受的视听奇观,且能够压倒语言文字,要求受众积极参与、互动,在心理上和思维方式上对受众进行有力的操控。在新媒体的语境中,文化的呈现方式更趋实用化、世俗化、泛化,手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内在理路,大众的兴趣和习惯也是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即便是高素质、高品位的阶层,亦有娱乐放松、实用功利的需求,各类人群的文化消费心理存在一些相通之处。手机阅读中的娱乐及功用元素,对草根阶层与中上阶层的吸引力如出一辙。手机阅读的内容涵盖了受众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动态新闻资讯、博客、微博、电子书等。手机媒体进一步拓宽了文化民主化的渠道,开辟了新的阅读空间和表达场域。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只要使用手机,文化就无所不在、贴身交汇。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草根阶层,也能找到其价值认同的内容或倾心的交流方式。手机阅读集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于一体,又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播了这些文化。

由于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商品和市场的逻辑造成了信息、知识生产的应用性趋势,阅读日渐成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信息、知识被剪辑、实用化,通过不同的媒体重新包装、设计,成为符号化的“内容”和“产品”。各种文化材料在不同领域被用于商业开发、再生运用,文化本身向创意产品转化。娱乐内容极大地超过了信息供应,“信息娱乐化”呈现泛滥之势。根据易观国际产业数据库《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手机阅读用户经常阅读的内容形式包括手机报、网络文学、资讯信息等,而对于资讯信息,用户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综合新闻类、生活时尚类、体育娱乐类、金融财经类四个方面。文本的消费就是阅读,文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发生位移,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阅读消费需求,有趣、实用或消遣成为重要的尺度。

文化消费不仅带来精神享受,而且具有生产功能,对消费者产生集体导向,影响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新的信息媒介方式重塑了既有的文化范式。手机的实用价值与文化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适应日常生活实践,引发了高级认知方式的变化。手机等新媒介冲击着过去时代陈旧的阅读文化,传统的文本形态大幅扩容,人们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传媒经验和文本形态,适合手机阅读的专有文体将创造出来。

传媒产品的任意复制繁殖、加速传播。汇聚成“信息狂潮”向我们席卷而来。信息看似超载、泛滥,其实很多都是分散的碎片。浩如烟海的信息让人手足无措、难以取舍,如何过滤、选择和理解信息,成为当代文化生活中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与人们形影不离的手机更是加剧了信息筛选、知性分析的难度,传统的阅读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三、思维感知形塑与文化变迁效应

新媒体推动了平等主义的崛起,强劲的文化民主思潮激荡,大众有了各种各样价值选择的可能。曾经的文化英雄风光不再,新媒体环境中有太多的东西可供阅读,以致作家、知识分子从昔日文化英雄的位置上跌落下来,被彻底边缘化,他们越来越失去创造阅读焦点的权力。对于年轻人来说,手机和互联网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通道。新媒体无限膨胀的参与式内容,为年轻人的价值认同、自我成长提供了镜像。可塑型报刊、数字化书籍跟手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流动的图书馆,以多样化的形式分散到用户之中,空前地强化了受众的主导性。

由于用户追求新鲜感受和快捷便利的天性,手机阅读的视听效果和刺激大大增加,传统阅读的理解性享受容易遭到轻视。手机阅读中普遍的思维取向和习惯动作,使读者难以对某一文本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用户在多元化的文本之间跳来跳去。个人化媒体造就新的阅读形态,人们置身于“实时传播”的世界里,频繁地使用移动通信设备,及时更新信息,不断地读取屏幕,在循环往复中接受头脑信息风暴的洗礼,强大的数据流改写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

当代公众的阅读能力普遍提高,阅读早已不再是一种精英行为,读者层扩大到以往无法比拟的程度。数字化语境中的阅读常常是快速的浏览、跳读。我们用眼睛扫描书页的主要动作也不是一个不间断、有系统的过程。我们常常以为,阅读时我们的眼睛沿着字里行间平顺前移,没有间断,而且,譬如说,在阅读书刊时我们的眼睛是由左至右移动,可是实况并非如此。一个世纪以前,法国的眼科医生埃米尔·雅瓦尔就发现,我们的眼睛实际上是在书页上四处跳动。这种跳跃或称飞快跳阅,每秒发生三或四次。眼睛越过页面的动作的速度——但并非这种动作本身——会干扰到认知,所以,只有在运动之间的短暂停歇时刻,才是我们真正在“阅读”的时候。手机阅读鼓励眼睛频繁跳跃、多文本切换,很多内容过目即忘,不需要深度记忆,记忆术发挥的作用大幅下降。随时可以上网检索的手机,使得人类记忆的技能、方法和程序显得多余。

高效传播技术应用到手机上,它以一种前人难以想象的方式使信息、知识传播变得更便捷,词语、图片、声音、视频从物理世界迁移出来,被送进一个移动的虚拟空间。手机阅读带来了新的体验,流动的数字符码、虚拟的视觉世界造成个人快速更新、转瞬即逝的感觉。以用户为导向,手机阅读的内容具有无边的开放性、个性化。新媒体的高技术化方式经过个体内化之后,会对感知方式和思维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年轻人愈发沉浸于移动的虚拟世界,传统的人文阅读好像已经过时,手机、互联网逐渐取代了以往书本凝神阅读的部分功能。新媒体时代的人们不仅要学会如何选择信息,还要掌握如何阅读信息。传统的阅读技能必须适应新的媒介生态进行重构。教导年轻人阅读,既把握最基本的传统阅读手段,又直面人文环境变迁,学习新的信息理解方式,成了最重要的教育问题。年轻人普遍失去了对经典作品的敬畏,人文阅读的氛围日趋减弱,时尚的流行读物化为诱惑人的符号而受到青睐。手机阅读将提供强大的刺激去开启新的文化世界,传统的内容资源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经典文本、印刷文化遭受冲击。具有某种必然性。沃尔特·翁说:“书写、印刷和计算机,这些都是对文字的技术化”,而文字一旦实现了技术化,就不可能去技术化。可是,我们已经明白,屏幕的世界截然不同于书本的世界。一种新的智能伦理正在形成。我们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再次面临着重新排序。社会文化语境制约着人们的阅读心态,手机等新媒体重塑了用户的期待视域,纯粹娱乐赏玩的消费式阅读,出于功利目的的实用式阅读。以及直指意义世界的创造性阅读,多元共存,构成了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

手机阅读带来的文化后果,现在我们还难以准确预测,企图用一个框架囊括手机造成的全部文化效应乃是徒劳之举。我们对新媒体的接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次性完成。回顾媒介史,古登堡印刷术刚发明的时候,在巴黎,由于抄写誊录业行会的激烈反对,印刷技术的使用推迟了20年之久。据估算,西欧的出版者在书籍印刷的头一个半世纪(即1455年至1600年)里,总共出版了1亿多册书。但是,在整个欧洲手抄本仍然普遍使用了至少两到三个世纪,在有些国家时间更长。而手机对印刷文本、阅读文化造成的冲击或影响,目前还未被充分估量,多数人甚至还没看出这种变化已经显露端倪。手机等新媒体在文化建构、感知形塑、价值传播及意义创造中的作用,还有待深入认识。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物质条件的改变,将引起具有适应性的社会文化的改变。但是,这种社会文化的改变与物质条件的改变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同步,会存在时间长短不一的滞后,实际上有时会是许多年。”如今大量的文化消费产品随着手机传播,辐射到广泛的人群,将逐步改变我们自身的文化取向。

信息时代的手机阅读前景虽被看好,但古老的印刷文化仍主导着阅读市场。必须看到,手机等媒介载体的变化,既释放了文化的一部分潜能,也难免会遗漏一些东西,这种双面性缘于传播变革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传统的阅读格局、文化均衡状态被打破后,寻求新的均衡将是长期的过程。传播介质转换的整体文化效应,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必定会在一个时段后显现出来。而身处其中的大众也未必能感觉到,因为他们早已融入其中。

上一篇:浙江省外贸竞争力测度与分析 下一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与融资约束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