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声乐教学的“软实力”培养

时间:2022-08-22 10:27:05

试谈声乐教学的“软实力”培养

【内容摘要】声乐教学的“软实力”培养,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时甚至形成缺失现象。文章从作品解读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心理调控能力方面对声乐教学的“软实力”培养这一重要命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 软实力 作品 思维 心理

声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而能力培养又分为“硬实力”培养与“软实力”培养两大部分。人们通常只注重“硬实力”培养,即有形的能力培养,诸如发声能力、呼吸能力、共鸣能力、语言能力、听音能力、表演能力等等,而对于“软实力”培养,则容易忽视,有时甚至形成严重的缺失现象。然而,“软实力”虽然无形,却是智力支撑系统与能量之源系统,万万不可小觑。

对此,本文专门研究与论述声乐教学的“软实力”培养,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作品解读能力

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中的第一种能力,是作品解读能力。

众所周知,作品是声乐演唱的“设计图纸”,是演唱“建造”真正的“声乐建筑”的依据。不会读谱或读错歌谱,都会使声乐演唱陷入困境或出现问题。而作为“软实力”,演唱者不仅仅是会识谱,还要对演唱的曲目全面解读与分析。

这种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包括对歌曲的思想内容(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和艺术形式(体裁、结构、手法、风格、语言等)的各个要素的准确理解、把握,还要对作品的演唱设想、布局等进行预先设计。也就是说,作品解读能力的目的,是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演唱的“施工计划书”。

由此可见,作品解读能力的确是演唱的“软实力”之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艺术思维能力

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的第二种能力,是艺术思维能力。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创造工程,必须以艺术思维能力作为智力支撑。

所谓“思维”,是“指理性认识,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①。声乐演唱的艺术思维,又分为以下几种:

(一)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②

(二)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则指的是在创造性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即突发式地产生出新概念、新意象的顿悟式的思维形式。艺术创造离不开灵感思维,钱学森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③

(三)创造性思维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创造,必须以创造性思维为支撑。创造性思维是突破传统和常规、不拘于已有的结论,而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开拓性、开放性、灵活性、有效性、独特性等特点。又分为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跳跃思维等。

上述的各种艺术思维,要求演唱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知识等智力因素,是“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由此可见,艺术思维能力既是声乐演唱的“软实力”,又是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心理调控能力

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的第三种能力,是心理调控能力。

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积极反映形态,又分为心理过程(感觉、知觉、表象、注意、记忆、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状态(激情、心境等)、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则指的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规律。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可以丰富对人的本质的全面理解,并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在“以人为本”的21世纪,心理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种竞技活动中,都强调心理素质与心理状态调控的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师也成为一种热门职业。“据未来学预测,心理学将大有可为和大有发展,很可能成为未来前沿学科之一。未来的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心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④

因此,声乐教学必须将心理调控能力培养作为“软实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减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克服紧张心理等)、心理控制能力,等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情感体验能力与情感表现能力。情感是包括声乐艺术在内的一切音乐艺术的生命,黑格尔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⑤李斯特也指出:“……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⑥声乐演唱的“最高任务”,就是把歌曲中词曲作家所表达的情感先通过情感体验,化为演唱者自己的情感。再通过演唱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把这种情感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由此可见,心理调控能力更是声乐教学“软实力”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27.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5-276.

③钱学森.关于形象思维的一封信[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0(6):38.

④吕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50.

⑤⑥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6;264.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歌唱发声训练中关于起音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浅谈视唱练耳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