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2-08-22 10:03:18

姜文电影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研究

[摘 要] 姜文电影既是电影符号传达某种信息的体现,又是对姜文个人魅力和情感的一种解读和效仿。姜文电影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姜文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解读,姜文电影迎合了高校学生的心理诉求,与高校学生在艺术、情感、母题上产生共鸣。

[关键词] 姜文电影;时代性;高校学生;艺术

一、姜文电影影响高校学生的前提因素

姜文电影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电影符号传达某种信息的体现,又是对姜文个人魅力和情感的一种解读和效仿。因此,姜文电影与高校学生之间有着情感上的交流和艺术上的共鸣及母题上的互补,没有这种纽带关系,姜文电影就谈不上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影响,是零碎、缺乏系统性的震撼和反思。

(一)姜文电影的时代性

首先,作为导演的姜文,尽管十几年间仅仅拍摄了四部电影,但这四部电影却达到了电影与时代互动的最高境界,形成了这个时代特殊的历史场景。有影评人曾经指出:拿掉姜文的这四部电影,全国所有剩下的电影加起来都会显得有点残缺。这和姜文拍摄艺术片还是商业片没有本质性的关系,关键在于姜文的电影通过影像透射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文化资源,这种资源不是所有电影都能够具备和宣扬的,只有在姜文的电影中才能找到这种稀缺资源的文化感同。甚至,姜文电影并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主流电影,他的电影充满了自我的写意与放荡不羁,因此,姜文无法被“第几类导演”排序所收编,他只能游离在体制之外,寻找着切合的时代影音。

其次,作为演员的姜文,是观众心目中的浪子,是追求理想的胡麻子,是这个时代最多人喜爱的演员,他代表着这个时代的演员标准。姜文算不上那种帅哥、奶油小生,姜文注定是一个铁血汉子,是一个不畏艰险的男人,与其说人们喜爱姜文这个人,不如说人们喜欢姜文身上的男子汉敢作敢为的气概。姜文在高校很有市场,很多高校的女学生把姜文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姜文通过作为演员的个人魅力深深地影响着观众对他所导演的电影的解读。

最后,姜文电影既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姜文的电影又是推动时代的前进动力,这种前进的步伐尽管甚是微小,甚至无法察觉,但是时代正是被这些细小的观念和元素推动进步的。姜文电影凝合了这个时代稀缺的资源,用这种稀缺的资源影响着时代车轮的前行。

(二)姜文电影的典型特征

姜文电影的典型特征离不开时代对姜文电影赋予的符号特征,正是这种符号特征通过姜文电影表达出来,形成姜文电影特有的典型性。

1.姜文电影的“承前启后”

姜文电影的“承前启后”不是一个循规蹈矩或薪火相传的概念,而是指姜文的激情和果敢是一种深陷在时代性当中。电影从谢晋时代到陆川时代,从伤痕、苦难到眼花缭乱的娱乐噱头,从简单的逻辑情节到光怪陆离的叙事结构,姜文用一个简单的“来劲”把它们放在了同一个世界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凭着姜文的才华横溢让孩子们一边流鼻血,一边看见了时代的连续性。而姜文的幽默,也是时代与时代之间的幽默,绝不是蹲在后现代一个角落里无厘头式的幽默。

时代缤纷,母题多样。“”情结和日本情结,显然是当代中国人迄今为止梦魇般的精神主题之一。其他的母题则显示出边缘性。这些时代的母题看似遥远,却可能影响着当代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1999年姜文拍出《鬼子来了》,在对时代性和超越性的平衡把握上达到了对中国导演来说一个难度系数最高的成就。在满腔的唐山话中对战争、人性和恐惧的一种充满人类感的描述,又放在抗日这一最难被对付的族群记忆和中国人极其复杂的对日情结之下,无论从哪方面看,姜文此片的勇气、才气、义气甚至霸气,都远超过了当年的《活着》。

2.姜文电影是犬儒时代的守望者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犬儒化”时代,是一个娱乐大众的时代,观念、信仰、主义都淡化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套时尚的行头,一顶帽子,一副墨镜,一排镁光灯和一把谁也不属的腔调,把越来越犬儒、越来越与时代的精神母题脱节、越来越活在当代启蒙理念的影响之外的导演和明星们,继续伪装成时代的形象代言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体将主导这个世界的舆论。中国电影已经到了一个苍白不堪的大片时代,才华犹如柴火,激情犹如涮羊肉,如何能抵抗政策管制和资本助燃,如何能在一个狭长地带畸形发展电影业,很多导演多选择了商业气息越来越浓的大片,来成就自己的导演名望,或者退出导演的舞台,姜文则没有因为这个狭长地带而放弃导演这一生涯,他用镜头重新找回了电影的光影时代,用一种守望者的精神反抗着时代母题对他的束缚。

3.姜文电影反抗即已成形的电影潮流,反抗作为一部电影仅有商业价值的市场观念

姜文电影被牢牢打上了反抗的标签,姜文的电影里桀骜不驯及浪漫主义色彩浓重,这也让姜文电影中的情感成为年轻人最渴望的情感元素。高校学生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这些带有遐想色彩的情感元素是年轻人最为直观的体验,然而也是最为珍贵的情感体验。姜文电影牢牢地把握住了这种情感的抒发,让人在观看电影的同时,玩味着自己的理想和浪漫。

(三)姜文电影在高校受到热烈欢迎

姜文电影受到高校热烈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诚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及近期热映的《让子弹飞》都成为高校学生谈论的焦点,《鬼子来了》虽然没有在内地上映,但是通过各种渠道,高校学生也都观看了,这四部影片构成了姜文电影的核心,也是姜文电影的典型标签。

部分高校针对姜文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这种争论从电影拍摄手法到电影背后的符号学意义,从电影的构图到电影暗合的社会问题,无所不及,而且随着电影研究在高校中的普及,姜文电影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学、符号学、语言学、文学集中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是对姜文电影艺术上的认可,同时也对姜文电影背后社会结构主义理念等问题进行的深刻思考。

姜文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也成为高校学生热爱的原因,高校学生正值人生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时候,他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

二、姜文电影对高校学生的三种影响

(一)情感影响

姜文电影带有太强烈的情感印记,姜文电影情感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侠义情感。姜文电影里的侠义既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侠”文化表现,也有对当代社会问题担当的勇气,姜文电影中不畏惧权贵、不畏惧失败,尤其是《让子弹飞》中带领兄弟及人民反抗黄四爷的统治,体现了一种侠义的精神,这种精神迎合了高校学生对“侠”文化的崇拜。“侠”情感成为姜文电影与高校学生情感的共鸣,姜文对“侠”文化也情有独钟,在生活中,姜文乐于助人,慷慨解囊,电影中的姜文依然如故,两种场景,相同理念,却是姜文表里如一的真实写照。同样,高校学生对姜文电影的热爱,也是把姜文“侠”化了,姜文成为高校学生心目中的侠客;二是叛逆情感。姜文电影的思路和表现方式向我们揭示出电影需要叛逆的性格。《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发生在“”时期一个叛逆小孩的故事,高校学生刚刚走出高中,集体记忆还保留着高中时代的烙印,高校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学习中叛逆过,当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叛逆的性格引起了高校学生的共鸣;三是集体记忆情感。姜文电影中有讲述抗日战争的《鬼子来了》,有讲述“”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些历史事件高校学生都不曾经历,都有一层薄薄的面纱挡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姜文电影用它独有的视角,讲述了那段历史,而且尊重了历史的原貌,让高校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集体记忆带给他们的悲伤和反思。

(二)艺术影响

作为导演的姜文,本身就带着一种高不可攀的艺术气质,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曾评论说:“姜文刻意把真实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作品完美结合,这也是他为人处事的严谨作风,无论对事对人他都很认真很细腻,这就是为什么姜文这个才华横溢、个性极强的人因为他的个性和脾气,使很多行内人也常常感到很难合作。他的态度是诚恳的,情感是强烈的,正因为他本人有这样的主观心象,出自他手下的好多影视作品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人带来丰富而美好的内在体验。我们时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缺乏内在价值,缺乏从精神上影响人的力量,不是因为没有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而是因为他们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诚恳的态度。”

姜文善于从电影作品中抽象、剥离出那鲜为人知的人性一面,姜文更善于用镜头艺术精致地刻画某一脸孔下呈现的人物情感活动,姜文对待艺术是苛刻的,也是认真的,他并不凭借自己的才华向观众们邀功请赏,而是更甘心沉醉在影片叙事、表达上的完美追求。电影《让子弹飞》搬上荧屏,充分展示了姜文对电影艺术的驾驭能力,同时也告诉观众:我在大篇幅大人物的把握上,也可以创造出大手笔。《让子弹飞》的画面精致程度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似乎不用再过多考究,无论故事性如何抵达,基于电影中的画面手段和音乐,都堪称中国电影中的典范。在商业市场上,姜文并不曾以其煊赫的票房傲视群雄,但是,姜文在电影艺术上却不可挑剔,够得上一个好莱坞的国际水准。在大片充斥中国电影市场的今天,更难有电影能够从艺术上与好莱坞等西方著名导演指导的电影相提并论,唯独姜文可以,因为他的电影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观众的品评。

高校学生对待艺术不可能与影评家相比,但是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艺术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对待电影更是如此。很多高校学生对中国电影表示强烈的失望和不满,对著名导演的著名影片表示不屑。但是对待姜文电影,他们基本同意姜文是一位优秀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姜文电影的画面、音响、情节等艺术方面的处理,都是既合乎情理,又超脱俗套的表现方式,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高校学生经常看好莱坞大片,很多高校学生甚至是艺术片的忠实粉丝,他们凭借多年的高等教育和艺术熏陶,对电影艺术成就有着过硬的鉴别能力,虽然对姜文电影也有异议,甚至是批评的声音,但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对姜文电影的艺术水平是肯定的。

姜文电影的艺术风格影响了高校学生对电影艺术风格的钟爱标准,姜文无疑已经进入了世界级电影导演的行列,通过镜头,展现的是艺术化的人生和故事,是人类值得欣赏的画面和声音。姜文电影的艺术成就让高校学生对国产电影重新找到了信心和希望,并激励着一批爱好电影的学生朝着姜文电影之路走去。

(三)主题影响

姜文电影不走寻常路,在主题的选择上十分讲究,主题是姜文电影最为突出的标签,同时,姜文电影中的符号意义也迎合了姜文的主题,构成了结构严谨、叙述合理的电影故事。高校学生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他们需要在高校学会思考,学会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世界不再是老师教鞭底下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他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判断的世界,姜文电影解构了很多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识,这种解构是高校学生从单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深刻体验社会的过程,姜文电影起到了点拨学生的作用。

三、高校学生需要姜文电影

高校学生需要姜文电影,姜文电影用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支持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构筑起完整的集体记忆,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艺术化解读帮助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思考能力。姜文电影是一扇窗户,让高校学生通过这扇窗户看到外面的世界,增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犀禾.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海上电影文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高乐(1974―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基于电影作品的中西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下一篇: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