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及培养途径

时间:2022-08-22 09:55:59

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及培养途径

摘要:从安保专业发展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指出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应强调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了专业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

自从1995年国家教委对职业大学提出“双师型”教师以来,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理解和概念界定一直是职业教育界争论的焦点问题。随着高职院校大众化的逐渐普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院校逐渐建立起来,职业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更加凸显,由此带来的双师型教师认定也更加复杂和专业化,尤其是对处于交叉学科的安保专业来讲,更需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准确定位,以此来确立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专业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本文将主要从安保专业建设的角度,阐释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途径。

一、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

1.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来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教改[1995]15号),它对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设置了八条标准,其中第四条中规定:“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1]。从此之后的10年间,职业教育界围绕“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和具体内涵进行了探讨,先后经历了“双证”说、“双素质”说、“双职称”说、“特定”说等。在2004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文件的有关说明中,对“双师型”教师直接表述为“双师素质教师”,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上述规定为“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提供了刚性的可操作标准,已成为大多数高职院校聘任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参考。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演变过程始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在发展过程中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从而使“双师型”教师成为普遍公认的学术话语。但是,因为专业分工的复杂性和精细性,在实践层面上,“双师型”教师的具体界定会因职业类型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尤其是对日益发展的安保职业来讲,准确地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仍有待商榷。

2.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与其职业特征密切相关。安保职业的主要特点是全面性和综合性。在2007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保安员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中,对保安职业的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作出了明确规定:(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包括职业守则,工作纪律;(2)基础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两大类,涉及了保安工作的职责和权限、安防技术、消防安全、现场保护、队列知识、保安礼仪常识、安全管理知识、安全咨询、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类型;(3)专业技能,包括安全防范技术设备操作技能、消防器材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防卫技能、初起火灾的扑救、聚集人群的控制与疏散、交通疏导、民商事调查技能、其他相关技能等。从上述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保安职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仅包括业务技能、技术防范,管理能力,还包括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职业操守,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多种学科,包括管理学、法学、安防、保安、职业道德、紧急救助等。除此之外,在公安部制定的《保安员培训大纲》中,还对保安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了阐述,即具有一定的观察、理解、表达、判断、应变、自卫、自控、沟通、指挥、协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保安员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保安专业双师型教师界定的多重性。如果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该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将扮演多种职业角色,具备多种职业能力。

根据公安部在《保安员培训大纲》中对培训教师的要求,培训初级保安员、中级保安员、高级保安员的教师应具有保安师及其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公安、法律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保安师、高级保安师的教师应具有公安、法律或相关专业副高级以上(含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这一文件来看,培训教师的“双师型”标准更加强调的是职业资格证的获取,这是衡量“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主要参照的是上述“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刚性标准,即强调的是教师应具有的任职资格,包括学历、职称以及专业主管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从实践层面来看,强调证书获得的“双师型”教师衡量标准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与实际能力等值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制度。为了应付学校的师资标准,许多教师考证的目的仅是为拿证而拿证,甚至出现以钱买证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导向,同时也降低了职业资格证的证明价值。对于新兴的保安专业来讲,职业资格证的证明价值会更少些,这与整个保安队伍的整体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12月,全国保安服务企业超过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2]。尽管保安业存在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社会安全保卫力量的整体素质较低,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复转军人,仅仅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未接受过任何安全保卫方面系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主要从事普通的保安勤务工作。一般的保安公司培训也只限于入门培训,无法对安全保卫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养的目标也多数为初级保安员。保安专业也一直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仅局限在人工看护、押运、参与文体、商业等较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等方面。整个保安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专业性标准。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如果一味地注重职业资格证的获取,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保安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更应该强调能力和素质说。

根据能力的构成特点,我们可以把保安职业“双师型”教师的能力构成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指的是所有教师都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而特殊能力指的是安保专业教师所具有的各种特殊能力。其能力结构如下图1所示。

对于安保专业的教师来讲,上述能力的具体内涵如下:(1)一般教育能力。指安保专业的教师应该掌握精通教育理论,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辅助手段,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教学能力;在教学的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和研究等各个环节中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将缄默知识进行显现化的能力。(2)专业教学能力。指安保专业教师所应具有的适合专业发展的特殊能力。首先安保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教学和教研能力,包括具有两门以上课程的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胜任教学工作,能够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能够进行课程开发等工作。在这一层面上,安保教师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水平,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在专业的实践和管理能力上,安保专业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胜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懂得安保行业的管理规律,并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安保实践活动。例如,安保专业教师应该具有保安员、建筑消防员、急救员、监控执行员、保安经理、安防系统安装维护员、安防工程设计评估师等相关证书,具备日常的安全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各种技能,包括具备各种安防和消防设备的使用、维护等能力,具备紧急救助和现场保护处置的能力以及具备各种实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等综合技能。在上述基础上,安保专业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与校外企业、行业进行良好的沟通,组织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最后,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安保专业的教师还必需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要。安保专业的教师应有指导学生择业和创业的能力,应对本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力,应了解用人部门对本专业和技能水平的需求,应能通过专业化的视角,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

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内涵,除了包含上述能力之外,还应该包含以下特殊素质:(1)安保职业道德。与其他行业不同,安保专业尤为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安保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2)具备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沉着应对突发事件。一般来讲,安保专业分为物防、人防和技防三大类,当前主要以人防为主。保安人员在值勤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人际冲突问题,这时,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安保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如社交礼仪、心理学知识等,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处理此类问题。

二、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健全法律法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全靠教师自身的能力根本无法完成。从国外职业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培养模式,还是美国丹麦等国的“专业技术水平高要求模式”,[4]都强调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之间的深度融合,并从各项法律和法规上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制度支持。目前,我国尽管在一些规章制度上明确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但是在操作层面上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是各个职业之间存在的人事制度壁垒,使院校教师无法安心地深入到生产实践一线进行培训。在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系列性制度。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保障教师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对此,我们应完善教师专业化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扩大高职教师的专业自,使教师能够从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离出来,有机会和资源去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安保工作在社会生活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协助政府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殊性和危险性,因此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应该努力整合大学、职业院校和安保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有效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例如,制定有关安保学校、相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促使安保企业愿意接收安保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促使学校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去保安服务总公司、保安培训中心、安保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和安防培训学校等地方进行相关培训、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技能培训、业务进修等。

2.加强教师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技能

除了参加社会实践外,安保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校和其他学校的仿真教学环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校要根据安保职业技能培养及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对现有实训设备的建设投入,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实训设备,保证实训设备紧密结合岗位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不断提高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安保专业的实训室建设项目很多,包括视频监控与报警系统实训室,如防爆安检实训室、紧急救助实训室、消防技术实训室、安防技术综合实训室、现场保护与处置实训场、小区智能防卫实训场以及拓展训练场等多个实训场所。建立这些实训场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单凭一所高职院校的现有能力将很难完成。因此,安保专业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本校和校外其他资源,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3.加大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提高安保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等方式,从安保职业一线引进或聘用一批学历层次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以后,将其充实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以此带动整个安保专业发展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合作单位中的骨干人才和校外安全保卫行业中素质高、经验多、能力强,热衷于教育事业的行家能手请进学院,承担实践教学和教师培训的任务,并将其纳入安全保卫专业的兼职教师库,组合成不同层次的教学梯队。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EB/OL].law.省略/html/1995/10953.htm.

[2] 李朝伟.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保安业发展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7(1):59.

[3] 周明星,唐林伟,董桂玲.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认知与设计[C].中国职业教育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293.

[4] 施翔,许少平,刘永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1):114-115.

上一篇:影响新疆地区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及... 下一篇:经济危机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