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策略

时间:2022-08-22 09:13:30

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策略

摘 要: 构建评价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问卷数据,研究旅游行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知识等方面人才的需求特征。针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及学生可雇佣性与市场需求特征错位等现实,采用旅游类职业院校“双线制”培养体系,基于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动态循环改进机制,提出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可雇佣性 需求特性 动态改进

1.引言

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也日益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2%,较2012年同期下滑12个百分点,凸显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根据另一项权威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量、实际从业者分别为6000万、4450万,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我国旅游业就业需求人数将增至1亿人左右。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与旅游业人才需求缺口,看似矛盾的供需关系,实则反映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间的严重错位。

2.大学生可雇佣性内涵

雇佣性即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首次提出的,社会的变化使得其拥有了更丰富内涵,2004年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指出“可雇佣性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DFE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az Yorker通过对雇主的调查后,提出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基于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构建了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对可雇佣性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解析[1]。

虽然针对可雇佣性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可雇佣性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知识的表现,包含获得工作、维持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但是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选取了适宜于评价其可雇佣性指标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3.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研究

3.1设置调查问卷。

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特征。为此,2014年6月至9月,先后对南京、常州、镇江三市的旅游行业、酒店经理人员组织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此中包括旅行社行业330人,酒店行业40人,旅游景区、景点行业30人,回收问卷377份,其中有效问卷370份,三者有效问卷分别为:314份、36份、27份。

3.2旅游类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

3.2.1不同类型的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结合全国《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分析出我国旅游业现阶段需要: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旅游人才。对三市的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对于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不同旅游人才需求情况,发现旅游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其中专业技术型人才供需比有较大差距[2]。

3.2.2不同层次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企业最需要人才类型”一项统计,旅行社有效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占比分别为53.29%、25.37%、21.34%。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旅行社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这也是旅行社行业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比例较大的原因,同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也较大。酒店行业调查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所占比例为45.27%,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占比为29.48%,选择“高层管理人员”则占25.25%,这表明,酒店行业对“基层业务骨干”的需求量较大。景区方面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选择“基层业务骨干”的占总数比例为31.45%,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达到37.40%,选择“高层管理人员”比例更是达到31.15%。在三个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任务。

3.2.3不同专业知识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具有旅游专业方面知识和开拓旅游市场能力的人才往往是旅游行业的主要需求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针对“现阶段本企业最缺乏的人才首选排列”一项,旅行社对“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公关、商务谈判人才”、“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规划人才”、“外语类人才”、“一线接待、服务人员”、“其他”几个问卷选项选择比例依次为:52.29%、31.75%、28.62%、21.91%、10.21%、1.76%;酒店为分别为:61.87%、16.90%、2.92%、33.80%、23.94%、7.04%;景区分别为:49.94%、2.30%、4.29%、32.06%、1.91%、9.50%。这表明,“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旅游行业雇佣需求的重点,对于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是个有益启发。

综合上述调查结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可雇佣性因素可概括为:培养类型(包括目标、方式等)、专业知识。并且旅游业的雇用市场需求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结构,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与旅游市场雇佣需求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匹配现象,贴近实际,深化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一条紧迫而必经之路。

4.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提升策略

图1 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等问题。为此,200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指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不完善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培养结构失衡……应用型教育又存在偏向学术和理论化的倾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双线制’(如图1)人才培养的体系。”依据此理论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具体提出如下措施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4.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我国大多数旅游类职业院校偏重饭店、导游等教学内容,而且基本上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需求与可雇佣性的不对称,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要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匹配雇佣市场需求特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打破专业面窄和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课的开设比例与开设时间是当前旅游类专业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点,要加大实践课比例,扩大实习范围,灵活开课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

首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具体实际,抓住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国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其次,综合化设置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主要是课程模块化组合,各学科间优化组合组成有机的教学单元,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保弹性学习制,这是灵活设置课程结构的具体保障。国外对于旅游类人才培养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如美国康奈尔模式、瑞士洛桑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

4.2培养综合能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一方面,旅游类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因此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4―6个月”的实习期。应该努力优化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要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特征,从而适应“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的思想。即以旅游业需求特征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实施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动态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始终把握市场需求特点实行动态的PDCA循环改进机制。

4.3加大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不高,即使是已经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中,具有真正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例更低,专业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旅游类职业院校要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深造等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利用带队实习、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参加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根据行业实际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

4.4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

旅游类职业院校由于受专业和课时限制,因此,虽然设置的课程知识体系挺丰富,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完成不了应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有重点”地讲解,学生学习知识不系统不深入,导致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间产生转化障碍,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技能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键因素,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大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与技能转化能力十分薄弱,知识学习上一知半解,不系统,实践经验少,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严重错位;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训练,成为制约其可雇佣性提升的短板。结合旅游行业雇用市场需求特征,对学生一定要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找准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结语

综合利用关于可雇佣性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根据旅游类行业自身特点,提取适宜于评价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指标体系,制定了有关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基于实证角度,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旅游行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知识、素质结构、实习经历人才的需求特征。针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学生可雇佣性与市场需求特征错位的现实,提出对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动态改进的“双线制”培养体系,以期能够为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实现其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02:85-92.

[2]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6:103-106.

[3]Yorke,M.,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R].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11-2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模型构建及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2013/03/089。

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资助项目。

上一篇:论当前中国政治锦标赛的利与弊 下一篇: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能力提升与理想人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