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建筑技术的分析

时间:2022-08-22 06:38:38

关于生态建筑技术的分析

摘要:参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建筑设计而成型的建筑我们称为生态建筑,它是建筑诸多形式中最具前途的形式之一。本文从生态建筑的内涵定义入手,首先明确了生态建筑的合理性及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原则、意义,探讨了如何合理选择运用生态技术,指出建筑设计不仅考虑建筑功能、美观,还要加强节能环保建设。

关键词:生态建筑;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TU-0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生态建筑技术合理性分析

生态建筑被称为绿色可持续建筑,它是21世纪最具前途、魅力的建筑形式。根据建筑所在地自然生态,结合建筑学、生态学及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领域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成一有机体。既利用人工手段和天然条件创造良好、富有生机环境,又控制、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力求实现索取与回报间平衡。

生态建筑强调环境和资源,强调建筑寿命范围内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生态建筑将建筑融入到整个生态循环圈,通盘考虑资源能源流动,将建筑设计、施工、使用中的消耗纳入整个生态系统考虑。吴良镛院士提出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纳入动态循环体系,就是这一思想。对建筑要求不仅是建筑使用,而是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生态建筑基本目标有: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筑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建筑功能质量目标实现统一;平衡建筑经济、生态。

借鉴生态遗传学,本文根据生态技术特点将其划分为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两者配合,形成一体(见表1)。

表1 生态建筑技术的显隐分类

二、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原则

生态建筑更关心环境、资源这两个“生态”参数,建筑设计从以往 “功能-空间”单一目标转变为 “功能-空间”和“环境-资源”双重目标。为此,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技术观念原则

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可能性,对技术思想的崇尚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建筑空间的结合,众多具有未来意向的 “高科技”建筑发展更加迅速。新世纪建筑跨入一个新的技术时代,低技术“与环境友善”和“高科技” 两种技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长期技术宣传在人们心理已形成了持久效应,有了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社会态度,这些是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的前期。在我国发达地区,开发商在销售楼盘时更喜欢打“绿色、生态”牌,尽管其建筑技术仍然是传统技术,只是绿化环境看上去较为“生态”,但经济回报往往都比较好。一方面说明了生态建筑技术观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过于积极的生态观念与生态建筑技术的无知盲从鲜明反差。生态建筑技术要完成社会化还需充分考虑自身特点,从技术和制度方面进行调整。

2.自上而下原则

传统建筑技术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来自建筑及对建筑的需要,而生态建筑技术还有来自道德、生态伦理等自上而下精神层面的需求,它们是技术实质核心。如何使生态建筑技术成为社会技术,就必然要在社会化过程中考虑“自上而下”特点。生态建筑技术社会化需自上而下制定前瞻性规则加以引导、推动,激发自下而上的呼应。

自上而下的推动对促进生态建筑技术发展作用巨大。一方面使人们意识到建造使用生态建筑技术与自己息息相关,让人们加强对微观居住环境的重视,增强人们追求生态建筑的技术心理和社会动机。另一方面,建筑商采取有利措施得到政府认同,使生态建筑技术更好融入社会,完成社会化过程。我国政府积极推行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在建筑技术中贯彻“节能、节地、节水、治污”八字方针,对能源、声环境、气环境、水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废弃物、绿地、建材等诸多内容制定引导性技术规范,引导建筑技术采用先进、集成技术,高效、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3.因地制宜原则

建筑应把地区生态平衡作为前提,按建筑所在地区综合分析气候生物特征对建筑朝向、立面处理、位置、绿化及遮阳等因素影响,这些气候特征对高层建筑及其细部处理影响较大。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角度,我们看到有些技术虽适用某个地方,但并不一定适用其他地方,甚至会对另一环境造成破坏。所以,技术的地方转移需结合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条件,并不是所有技术都满足市场,特别是新技术。如果新技术应用成本高于传统技术成本,那么它长期效益再好也难与后者竞争,两者往往共存较长时间后新技术才会取代传统技术,况且市场能否接受新技术归根到底是使用者能否接受。经济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新技术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新技术的应用成本决定了人们认识。另外,新技术接受与否也和自然及生活方式、经济区位条件关系紧密。

4.环境协调原则

从建筑设计入手创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从城市“空间-环境”综合系统及“环境-人-建筑”互动角度,重新审视原有人工空间,增加环境、资源及耗时尺度。分析建筑建造到毁坏全过程,认识到生态建筑这一综合性概念,改变传统建筑观及技术。从长远社会经济利益考虑,前者优势更大,对环境不利影响更低,属于“环境友好型”一类。通过生态建筑技术生命周期分析,认识到建筑绝非人类建造活动结果,而是能源利用、资源消耗、垃圾排出的长期过程。建筑能耗分析不能只注重建造和使用,原材料生产、运输及建筑维修、更新都要算到生态建筑技术中来。

三、生态建筑技术表达形式

1.生态建筑技术逻辑生成

生态环境的恶化让公众切身利益经受着较为严峻的挑战,由此生态技术就被赋予了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健康生活的指向。为了实现“功能-空间”向“功能-空间”和“环境-资源”的转变,建筑设计者运用生态技术,除了考虑建筑地人文、自然环境,还要从能源、技术、建筑表现等方面开展设计。

3.1.1 能源策略对形式表达影响

生态技术能源策略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如表2所示。

表2 生态建筑技术的分类

无论能源策略是被动还是主动,目的是以最有效能源利用达到最好舒适环境。被动式形式表达和普通建筑技术区别不大,主动式形式表达令人注目:特殊建筑构件甚至整体外观,如广州烟草大厦外观形式,气流分析设置风力发电捕风口(见图1~图3)。

3.1.2技术策略对形式表达影响

技术策略是对技术的选择、运用。根据技术层次的不同,生态技术分为低生态技术、中生态技术、高生态技术(见表3)。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策略决定了形式表达。

表3 生态建筑技术的层次分类

为了清晰说明而作以上分类,实际生态技术要综合考虑,如天井设置这种低生态技术,可以搭配智能采光和通风技术形成高层次复合生态技术。

3.1.3建筑表现对形式表达影响

生态技术根据显隐部分占比不同,显隐效果表现也各不相同。

生态技术效果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特别是隐性部分占多数。建筑设计者在处理此类技术会通过建筑手法强调技术存在性。如BedZED生态社区的风斗不但通风,还能调节室温,将这些设计特殊的风斗涂上颜色,成为社区亮点和标志(见图4)。

生态技术显性部分自由表现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建筑构件(墙体、门窗等)与技术设备(太阳能集热器、电池板等)的矛盾。建筑设计者运用设备建筑化,建筑构件和设备融为一体,发展成新形式表达,如光电屋顶(见图5)。

上一篇:水利河堤工程土方填筑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