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

时间:2022-08-22 05:54:09

对武义“下山脱贫”实践的思考

(一)

想富、盼富、求富是中国农民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夙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那些常年居住深山、高山的山区农民,却无法享受山外的文明,正逐步被边缘化,成为弱势一族。在这种情况下,光靠政府有限扶贫资金和常规的输出式扶贫,收效甚微,很难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因此,政府必须另找路径。浙江省武义县下山脱贫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选择。正如原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武义县走出一条下山异地脱贫的正确道路,他们的经验十分可贵。”

(二)

武义县地处浙江省中部,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地区,属于山区县,全县面积1577平方公里,总人口32.8万左右,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贫困县。人均收入最低的贫困人口基本集中在南部,南部山区8个乡镇12.4万贫困人口中,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其中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发展环境特别艰难。

武义县下山脱贫工作从1993年开始,经历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2年底已有290个自然村、12014户、36290人口实现搬迁下山,下山村民人均收入达2600元,比贫困乡镇农民收入1982元高出31.2%,为武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成功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

1、下山脱贫是执政党的责任,山区农民的愿望。下山脱贫是一项德政工程,是山区农民快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武义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多次下山脱贫高潮。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督促下,各有关乡镇、部门非常重视,都把下山脱贫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成立下山脱贫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各级政府积极配合、支持下山迁移工程的实施,有些乡镇、街道主动提出建立下山脱贫小区,以便让山区人口向本乡镇、街道集聚。有关部门坚持实施优先、优化服务、优惠收费等绿灯政策。在政府的长期引导推动下,在几百首批下山农民典型示范下,山区农民渴望通过下山迁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城镇现代文明。因此,山区农民下山脱贫愿望非常强烈,要求下山脱贫的农民逐年增加。

2、下山脱贫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武义县下山脱贫一直执行农户自报、乡镇审核、部门认证、政府批准的工作程序。扶贫办作为主管部门,对有意向下山的村民,及时给予认证,并上报县政府批准,决不误时、误事。确定符合下山脱贫条件的认证原则是:生存条件恶劣的先搬,有能力的先搬,有强烈愿望的先搬。除服务上尽力创造良好、高效的环境外,积极争取多方资金补助,用于新村或脱贫小区的水、电、路、平基等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3、下山脱贫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与2000年前后相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农民观念转变较大,武义县下山脱贫各项工作基础都有了较大变化。武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促使下山脱贫工作思路和措施作了调整,一是从过去整村搬迁为主转变为整村搬迁和零星下山并举。二是从过去的移村建村,沿交通干线、中心村迁移为主,转变为移村建区、建居,向县城和中心镇迁移为主。三是从过去的下山后务农为主,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为主。

4、下山脱贫要坚持发展工业经济。武义县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力推动下山脱贫工作,武义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有资源而经济不发达的状态,“九五”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武义县的经济呈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1.4亿增加到2002年的35.5亿元,年均增加10.9%,尤其是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加12.0%,这不仅为武义县已下山的3万人口提供了就业保障,也为今后实行更大规模的南部欠发达地区乡镇人口迁移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武义县下山脱贫工作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二是搬迁费用增大,三是下山脱贫地基收费没有一个控制标准,四是下山村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五是已下山的农民中仍有一小部分人因没有脱贫能力而难以脱贫,有的甚至有返贫现象。

(三)

根据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1、改变实施主体,以脱贫小区建设为载体,以引导零星户下山迁移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下山脱贫进程。当前武义县正大力实施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战略,城市化发展人口是第一要素。为此,加快推进武义县人口梯度迁移,使南部山区人口向东北工业经济集聚,是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下山脱贫工程不仅是彻底改变山区农民生存条件恶劣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门槛,优化环境,加大下山脱贫工作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必须改变下山脱贫实施主体,从以前的下山村和原所在乡镇为实施主体的形式,转变为迁入街道、乡镇为实施主体建立下山脱贫小区,加大脱贫小区规划规模,实行“统一征用土地,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分户建造,限时建成”的方式。可建立公寓式下山脱贫示范小区,作为下山脱贫模式的新的探索,以便节约土地,集聚人口,共享资源,使山民一步变居民。

2、要严格执行下山脱贫有关政策,使下山脱贫工作规范起来。当前,首先要严格审查农户条件,把好准入关口。其次规范收费标准,既要防止农户变相土地买卖。也要防范村集体甚至政府单位的变相买卖,严禁向下山脱贫户收取附加费用,不增加农户负担。再次,要和下山脱贫户签订协议,限时建成,限时拆除原旧房,退基还耕,防止变相买卖土地。

3、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下山村民遗留问题。首先动员社会力量结对帮扶,重点帮助解决留守人员的下山迁移和生活困难,实现整村彻底搬迁。留守人员下山搬迁可以采取二种方式:一种是由政府补助,村集体统一建造简易房,无偿给留守人员下山居住,房屋归集体所有。另一种是政府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里出一点,个人承担一点,帮助特困户建造住房。其次,推行宅基地复垦、耕地还林政策。下山村经下山迁移后,村、户的经济都有一定程度负债,为更好筹集资金,填补移村资金缺口,同时充分保护利用旧村资源,要继续实施下山脱贫闲置宅基地复垦政策,即宅基地复垦成水田的每亩补助8000元,复垦成旱地的每亩补助6000元的补助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再次,盘活原山区闲置资源。山上农民下山后,原土地资源往往处于闲置状态,为充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动员和引导下山村(产)与原地村(户)协商签订协议实行有偿使用或转让,原村资源通过山区农民的开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下迁户通过土地、山林权益流转获取资金用于下山开发,得到双赢。另一种通过返租、倒包、租赁等形式实现土地流转,发挥土地效益。第四,解决好下迁村户的行政管辖归属问题。户籍管理原则上是搬迁到哪里,户口随迁到哪里,不允许出现人户分离,对整体迁移的,规定户口迁移期;对零星搬迁的由有关乡镇和部门审核同意后办理迁移手续。下山脱贫村(户)在办理户口迁移后,行政管理归迁入地乡镇。第五,规范管理,解决好行政村设置和村级组织体系建设问题。为解决个别村搬迁不彻底问题,在做好村级档案、村庄命名,改名等规范性工作的同时,必须做好行政村设置和村级组织体系建设,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有条件合并的村给予合并,重新单独设村,或归并其他行政村,及时建立村组织,迁转组织关系。对迁移到脱贫小区的村或零星户,一律统一归口社区管理或合并一个居民区。

4、依靠迅猛发展的工业经济,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工作,千方百计增加下山农民收入。武义县迅猛发展的工业经济为下山农民的创收来源提供坚强后盾,有力推进下山农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要增加下山农民的务工收入,首先应加强下山脱贫的山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部门、乡镇配合,不定期举办餐饮服务、车工、焊工等各种行业的就业技能培训班,并在经费上给予减免。其次应加强中介服务,帮助下山移民就近进厂打工,出境劳务输出,联系来料加工,创办企业等。再次应热心帮助解决下山移民劳动力从大田到车间的角色转换中遇到的遵规守纪,劳动纠纷等实际问题。

5、引导下山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根据下山农民所处地域,结合“生态立县”战略和十二条农业产业带建设,因地制宜引导下山农民发展有机茶、食用菌、茭白、蚕桑等农特产品和旱田藕、早生姜、早毛芋等蔬菜。同时,继续鼓励村集体或农户,将旧村耕地开发,发展茶叶、药材及各种干鲜果,或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食草型牲畜。(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武义县委党校)

上一篇:“都市村庄”应高唱“经济发展”歌 下一篇:汉绣惟一传人疾呼拯救濒危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