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县下山脱贫模式等

时间:2022-08-21 05:03:05

武义县下山脱贫模式等

武义县位于浙江中部,南部地区群山连绵,高山农民饱受大山之苦。南部山区原13个贫困乡镇12.4万贫困人口中,有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居住在高山、深山的群众,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活十分贫困,概括起来有“七大难”:出门行路难、儿童上学难、青年娶亲难、有病就医难、邮电通讯难、用水用电难、发展经济难。

由此,武义县党委政府提出了“下山脱贫”的反贫困战略,即改变农民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引导和鼓励高山农民搬迁下山,到平原安家定居,异地脱贫。

如何实施“下山脱贫”战略?政府主要围绕“三个着眼于”和“五个结合”的思路和措施开展工作。

“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下得来”,即让高山农民能顺利下山。二是着眼于“稳得住”,即让下山农民能安下心来。三是着眼于“富得快”,即采取措施使下山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五个结合”:一是下山脱贫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来转移山民、减少山民、富裕山民;二是下山脱贫与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相结合,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三是下山脱贫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四是下山脱贫与发展来料加工业相结合;五是下山脱贫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农民搬迁下山后,充分开发利用旧村巨大的生态资源,也是下山群众致富的一大有效途径。

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武义县的“下山脱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搬迁下山的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四分之一,搬迁下山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七分之一,下山农民就业转移率达70%以上,人均年收入增加10多倍。

一是山区农民根本上改变了生存环境。与下山前生产生活的“七大难”相比,下山后出现了“十大变化”:生存环境大变化,思想观念大变化,发展条件大变化,精神面貌大变化,六通设施大变化,儿童上学大变化,医疗条件大变化,村容村貌大变化,青年婚姻大变化,生活质量大变化。

二是找到了新的致富之路。搬迁下山后,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离集镇近了、信息灵了;离工厂近了,就业机会多了,致富门路也变宽了。下山后的农民脱贫致富途径主要有:外出打工。全县下山脱贫的农民中有60%就近务工或外出打工。发展第三产业。不少下山农民通过开饭店、跑运输、办超市,很快走上了致富路。承接来料加工。不少年纪较大、没有一技之长的下山农民的就业增收,主要通过承接来料加工。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对于山区农民来说,下山搬迁既是地理环境的改变,更是接受和融入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的一次洗礼和嬗变。在新建家园的压力下,在与外界的交流、融合中,他们激发出了极大的拼搏精神和创业斗志,传统的小农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山里人”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逐步突破。

四是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搬迁下山后,高山深山人口大幅度减少,有效缓解了山区贫困人口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从源头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同时,下山群众通过退耕还林、退宅还林,回老村发展经济林,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建设,优化r生态环境。

上一篇:崛起:从贫困团场到美丽海川 下一篇:跨越:转变思维再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