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路

时间:2022-08-22 05:10:17

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路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近年来,民营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其经济总量已占成都GDP的50.9%,对成都国民经济贡献率已达67%。那么,成都在民营经济发展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措施?在促进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中,还有哪些建议和对策?来自成都市的这篇调查报告,向读者回答了这些问题,值得西部一些地区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成都全面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成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并已成为成都经济的重要支撑。

发展迅猛 成效明显

民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至2007年底,成都私营企业有12.17万个,个体工商户50.36万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2713家,民营经济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691.9亿元,同比增长21.2%,占全市GDP的50.9%,首次突破5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7%;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62亿元,同比增长30.9%。

民间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成都民间投资的热情不断高涨,民间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不仅本地的民间投资急剧增长,而且还吸引大量市外民间资金在成都投资。2007年,民间投资达1461.5亿元,占成都总投资的61%,同比增长39.2%。

民营经济在三次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民营经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结构不断改善。2007年,全市民营经济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1亿元,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1.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7.9亿元,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6.4%,第三产业增加值769.9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6%。在第二产业的工业方面,成都民营经济有较好的表现,2003年至2007年,民营工业增加值不断上升,每年都保持在较高增长水平。

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我市大批城乡劳动力和外来人员就业,为成都市比较充分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整体质量有很大提高。至2007年底,民营企业累计获中国名牌个数占全市中国名牌总数的80%,民营企业累计荣获驰名商标个数占全市驰名商标总数的86%,224家民营企业的230个产品荣获四川省名牌,占全市省名牌总数的85%。

多措并举 推动发展

2003年以来,成都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下大力气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不仅认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且加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营造了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成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一是公平市场准入。修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近10个政策性文件及30多个配套文件,废止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方规章和文件33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国民待遇。二是放开投资领域。出台《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开放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卫生和新型服务业等投资领域。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全面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乡建设,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新居建设等。政府、企业、农民多赢的建设方式在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运用并不断创新。三是建立政企对话机制。2003年以来,建立了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民营经济专题会议,坚持每年开展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测评活动,准确把握和认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季度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例会制度,广泛听取民营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破解融资难题。一是设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四年来,市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2亿元,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2006年,市级财政安排财政贴息专项资金7100万元,区县财政配套3060万元,对民营企业64个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进行了贴息,撬动银行贷款资金28亿元。同时,市级财政安排1000万元外贸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建立完善融资担保体系。一方面,扩大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鼓励区(市)县政府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担保公司,引导民间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广泛吸引和利用市外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担保机构风险补偿。目前,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资本金已达到5.7亿元,并获得了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担保机构称号。小企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达1.1亿元,并与国际金融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香港中信资本(CITIC CAPITAL)等机构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征信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库,2004年信用信息库正式投入运行。担保体系的建立,为许多渴望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实现了愿望。比如,成都市一家从事生猪生产的邛崃市金利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还是一家规模很小的福利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中,面临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融资难,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知情后,会同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充分调查,达成对其提供信贷支持的共识,市商业银行先后3次向企业贷款共4400万元,支持企业发展,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2007年突破2亿元。三是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银政企定期沟通,互动解决企业融资中的难题。积极争取开发性金融支持,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建民营企业融资平台,推进19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分别与开发银行签署打捆担保贷款协议书24亿元,为全市民营企业落实贷款4亿元,受贷企业177户。加强与市商业银行和市农村信用联社融资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截至目前成都市商业银行为民营企业贷款218.3亿元,成都市信用合作社为民营企业贷款277.5亿元。

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务服务效能。2003年,成都市着力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切实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至2004年底,市政府先后7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758项,占行政审批事项的66%。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建立同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同址办公的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市级44个部门办理行政许可事项,极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件、办事。同时,着力流程再造,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实现“一窗式服务”,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二是规范行政执法。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肃查处损害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为,基本消除了“三乱”行为和“吃、拿、卡、要”现象。如严肃查处了个别单位和个人擅自对民营企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检查,接受企业宴请并分别收受企业现金的案件,有关责任人均受到纪律处分或组织处理。三是加强政策信息服务。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电视、商(协)会以及中小企业政务短信服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向广大民营企业提供各类政策信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快捷的政策信息服务体系。四是维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商联、行业组织服务民营经济的作用,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权益诉求。

优化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表彰先进。市委、市政府每年评选表彰“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区(市)县”、“成都市民营企业五十强”、“成都市优秀个体工商户”,大力宣传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及个体工商户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以及在缴纳税收、提供就业岗位、活跃城乡市场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引导。近年来,成都主要媒体先后开展了“为城乡充分就业作出更大贡献”、“民营企业大手笔、助推文化产业大市场”、“千家企业送万岗活动”、“积极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等大型专题栏目,大力倡导艰苦创业、致富不忘国家、真情回报社会的新风尚。三是营造氛围。把民营经济宣传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大力宣传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富民经济,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倡导“重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和最佳环境。

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催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也吸引了许多市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成都投资发展,而且过去外出发展的民营企业也纷纷回迁,成都民营经济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仍有差距 尚施新措

成都民营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健康发展,但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发展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成都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既是成都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是民营经济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快成都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快投资环境建设。按照“全域成都”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划分区域分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成都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启动轻轨、城际铁路、双流国际机场扩建项目,打造立体综合快速物流通道,降低民营企业创业投资成本。进一步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发展软环境。坚持鼓励创新,宽容小错,对民营企业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特别要妥善解决好民营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在土地、搬迁、税费等方面的问题,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及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组改造,实现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并购,实现优势互补和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落实市场准入“同等待遇”,凡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资本均可进入;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引导民营经济进入高新技术、清洁能源、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科技研发、技改贴息和农业产业化扶持等资金额度,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拓宽发展领域。

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信用评价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基础条件。积极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采取鼓励发展民营企业投资公司、引进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等方式,努力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组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股股份制商业银行、组建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民间金融机构,探索政府主导、民间资金参与的共同基金、封闭式管理基金等发展模式,为民营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推进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完善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成都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产权流动,优化民营企业资本结构。探索建立民营经济中介服务中心,将现有分散在各处的有资质、有实力的中介服务机构吸引到中心集中开展服务。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发挥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推进行业组织发展。

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集群发展水平。围绕打造我国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基地”的奋斗目标,突出民营企业的产业特色及在区位、规模、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高度重视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中的一批民营企业发展,引导帮助其制定包括产品发展、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支持其引进现代管理方式,优化资本构成,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过50亿、100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推进“三年1000家”小企业培养计划,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协作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市场占有率高的终端产品。

上一篇:再探陕西物流“热” 下一篇:再生资源业渴望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