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时间:2022-08-22 04:02:54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案例】

一、结合教材(范文片段)教写法

师(大屏幕显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关于讲“碰壁”的选段):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手,师请一名坐在前面的学生站起来读。)

师:这段话写的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板书:对话):对!再看看写了哪几个人对话呢?

生:“我”和伯父。

(学生再自由地读一读。)

师: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完成的。话说完了,事儿也就结束了。例如:老师给你辅导作业时怎么说的,你怎么回答的等等。所以,只要你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写人物的语言,生活中就有很多事可写。同时,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师(风趣):老师平时是不是要求你们作文字数要达到几百字?

生:是。

师(幽默):老师告诉你们一个技巧——字数不够,对话来凑。我这个技巧可只告诉了你们六(6)班的同学,可别让六(1)班和六(2)班的同学知道了。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分段来写。

师(边说边板书:分段):对。对话人每说一句就作一个自然段。这样分段来写的形式有什么好处呢?

生:清爽,舒适。

师(幽默):是的。还有一个好处——得分高。

师:你们想不想得高分?

生:想。

师(幽默):文章长了得分是不是会高?

生(笑):是。

师:你想想,分段来写是不是文章就显得长些?

生:是。

师:我还感觉读这种分段来写的文章,眼睛不感觉疲劳。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生:有。

(老师介绍了原因,并说很多作家喜欢用这种形式,自己也喜欢这种分段来写的形式。)

师:再看看,对话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生:说话人说话时的样子、怎么做的等也都写了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叫提示语(板书:提示语)。提示语还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交代说话人。

师:对。提示语包括交代说话人及其表情、动作等内容。写好提示语有什么好处呢?

生:很生动。

师:是啊!读了文章,感觉文章中所描述的人好像就站在你面前——如见其人。同学们再品读品读这段短文,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生再读这段短文,感悟伯父及“我”等人。)

师:再看看短文中“说”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板书:变化)

生:有的在开头,有的在中间,有的在后面。

师:这样变化位置有什么好处呢?

生:好看。

师:艺术性,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师:再看看标点符号有什么变化吗?

生:“说”在前面用冒号,在中间的用逗号,在后面的用句号。

师:再读读这段短文,认真地体会其写法——对话、分段、提示语、变化。

二、运用教材例子仿写

1.教师说两句对话形式的话,让学生先听后记下来,再集中点评2~3人,其余学生互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听力(倾听没有)和“对话”形式写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放一段录音(也是两三句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点评时紧扣“对话”形式、写法而评。

3.师生表演哑语,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点评时还是紧扣“对话”形式、写法而评。

【思考】

名师就是名师。仅仅这一堂作文课,足见其文化底蕴深厚,教学艺术精湛。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最让我深思的莫过于——利用教材例子教授写法。首先,于老师利用教材例子教写作方法。为了教“对话”的写法,于老师就仅仅利用教材例子(范文片段)。而我们有的老师教作文却如狗咬刺猬——无从下嘴,觉得教作文不像教阅读有本(课本)可依,有案(教案)可循。自然而然,学生作文难,就难于上青天。也有些老师也许不屑于教材的粗浅技法,抛开教材大讲特讲所谓的高深写法,殊不知小学生习作还属于“描红”“临摹”,而非“行云流水”“天马行空”。其结果就会使得学生作文时“云里雾里”。其次,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教材例子(范文片段)悟写作方法,而非自我概括写作方法。教材例子(范文片段)写作方法——对话、分段、提示语、变化,就是让学生通过读——反复的读、多种形式的读领悟到的。我们有的教师也知道利用教材,但不知道怎么利用教材——要么让学生“自读自悟”,要么自己“画龙点睛”,其结果是范文学后要么“一无所获”,要么“纸上谈兵”。再次,于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及点评时仍然依靠教材,循循善诱,举一反三。学生在掌握“对话”形式写法后,先只说两句话,让学生先听后记,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听力(倾听没有)和“对话”形式的写法;接着,放一段录音(也是两三句对话),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点评时紧扣“对话”形式写法;最后,师生表演哑语,又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对话形式的写法写成一件小事,点评时还是紧扣“对话”形式写法。就这样,于老师利用教材例子——读教材,悟写法;轻指导,重点评,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对话”形式的写作方法。学生的作文经历了“描红”“临摹”后就自然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于永正老师堪称是最优秀的践行者。

上一篇:不循规,我为学生的作文喝彩 下一篇:巧借魔术,让心灵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