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导学”方式上好一节问题研究课

时间:2022-08-22 02:08:50

以“问题导学”方式上好一节问题研究课

问题研究课是地理教科书中每一章结束时必定会安排的一个课题,它通常与所在章节的内容有着直接的知识与理论联系,并且是这一章节内容的总结与延伸。“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一节位于人教版第四章结束时,是“河流地貌的发育”内容的延伸。教材从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用了大量的文字图形,资料丰富。但是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会发现思路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同时也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所以笔者在研读课标和教材内容后,设计以“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以“知识――问题情境”将知识转化成问题,将问题融合于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则以“问题――情境知识”,在一个个的地理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知识①。

一、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教学探究

1.用图片引出问题,导入研究课题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图

问题1:崇明岛在哪,面积如何?

问题2:它的南侧、北侧分别是那个省市?

问题3:东边是哪个海?

【问题意图】通过展示长江入海口附近地区图,首先可以使学生对崇明岛所在地区的整体环境有初步了解,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奠定感性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2.引入正题,深入研究

材料1:长江入海口附近水下泥沙堆积图。

材料2:冲积岛的定义

问题1:图中的灰白色区域是什么?

问题2:崇明岛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问题意图】从冲积岛的定义入手,逆向推理,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互动交流,再结合等深线知识,便可以知道崇明岛的主要组成物质为泥沙。同时,泥沙问题的提出也为下一个问题作了铺垫。

材料3: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下游城市上海附近的江水图片。

问题3:这两处的流水均呈现什么颜色?为什么?

【问题意图】结合长江上游和下游不同河段的河水图像,更易于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理解并推测崇明岛泥沙的来源。

3.回顾旧知,承转过渡

材料1:教材P79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材料2:大陆架定义。

问题1:河水中有了丰富的泥沙,泥沙就一定会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吗?

问题2:如果河口水下地势太陡呢?

【问题意图】在知识结构方面,前面刚刚结束“河流的地貌发育”的学习,同为河流问题的抛出,有利于学生知识点的复习。

4.紧贴主题,发散思维

材料1:历史上黄河改道的资料。

材料2:长江流程图。

问题1:假如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长江发生河流改道,由钱塘江河口入海,那么崇明岛还能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崇明岛的形成还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意图】问题以书本为主线并不局限于书本,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事实分析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利于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河流改道的内容,学生只能{借笔者提供的黄河资料猜测河流改道与崇明岛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推理难度较大。

二、以“问题导学”为模式的实验探究

1.组织实验

实验工具:(1)洗脸池;(2)白色泡沫;(3)塑料瓶;(4)泥土;(5)水。

实验步骤:(1)将洗脸池注入水(代表海水);(2)准备一段白色泡沫并将其折弯,一段没入水中,代表河道;(3)将泥土和水放入塑料瓶中并摇匀(代表含有泥沙的江水);(4)将摇匀后的泥水从白色泡沫的上端倒入。

问题1:刚才的实验没有模拟出哪一个影响因素?你是如何得知的?

问题2:这一影响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

【问题意图】问题1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步骤,并结合之前学习的堆积地貌,得出实验的不足。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更加简单清晰的理解泥沙的搬运、堆积的过程。

2.推理崇明岛的演化

材料1:长江三角洲附近的古沙洲和古海岸线图

问题1:现在的长江河口的发育是从7000年前开始的,那么,在崇明岛出现之前的冲积岛都去哪了?为什么?

问题2: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需要考虑什么因素?这个因素对崇明岛的发育又有什么影响呢?

上一篇: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的应用 下一篇:中职院校畜牧专业课程的创新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