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贷款定价体系建设初探

时间:2022-08-21 08:51:52

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贷款定价体系建设初探

一、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定价的谈判意识不强

国有商业银行从利率管制下的统一定价过渡到利率转轨时期的区间定价后,仍受惯性思维与行为的影响,在商业银行与客户的谈判或博弈中,贷款价格磋商缺乏弹性指导和调整依据,反映不出银行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倚重主观人为因素判断,缺乏与风险计量评估的内在联系,贷款风险定价的谈判意识比较淡薄。

(二)贷款定价的内部机制不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在战略规划上缺乏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贷款定价战略和目标,尚未形成成熟的由定价策略、定价流程、定价技术、岗位约束、事后评估组成的内部机制,贷款定价授权管理、贷款定价动态调整管理、贷款定价监控管理等配套制度尚未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内部评级系统信息及结果在贷款定价上的应用远远不够,经营层面因考核指标的 “寻租行为”产生的低效信贷资产配置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优化配置和风险匹配的要求。

(三)贷款定价的技术支持不够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但在数据的积累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基层机构对于数据的录入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此外,对行业、区域、产品等的资金计价、成本费用、风险成本计量上需要更加细分的数据,以达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二、贷款定价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中心与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达到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等目的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系统,简称FTP。FTP对贷款定价非常重要,通过对内部资金成本的核算,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有效引导内部资金流量和流向,形成科学的负债期限和资产搭配,实施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为保证内部资金定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必须建立“盯市机制”,即对市场利率的监测系统和调控机制,随市场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二)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国内商业银行要推行“四分一体”的财务核算,科学、合理地将银行营运成本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真实评价客户综合贡献和产品盈利能力;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寻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建立按产品、客户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的管理会计制度,为贷款定价提供基础数据。

(三)完善内部评级系统

内部评级法对数据质量、完整性和历史观察期有明确要求。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并验证违约概率;对于使用高级评级法的银行,必须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违约损失率。同时要求银行内部评级的方法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不仅要求样本内一致,而且要求样本外预测精度高。银行风险敞口在各等级之间合理分布,且任何一个等级中最好不超过总风险头寸的30%。商业银行应该按照风险分类进行数据的采集,同时借助于外部的数据来估算贷款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银行评级的历史数据必须加以保留,作为系统完善和检验的基础和依据。应对内部评级系统进行经常性检查和更新,并进行标准化程序的后评价,以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正确性。对已开发的风险计量模型应进行返回检验,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稳健性。国内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单笔贷款的风险评级问题、非标准财务信息客户评级问题、风险缓释措施的风险评估问题等。因此,需要逐步积累、整合、清洗风险计量所需基本历史数据,包括客户评级基础数据、评级历史及级别迁移、违约数据及违约清偿记录等一系列数据;建立两维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的客户风险评级和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的债项风险评级。可以考虑利用已有的信贷客户的数据对影响贷款风险的行业、产业状况,信用等级,担保方式、期限,流动性等因素设置相应的模拟系数法,对贷款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概率、大小进行合理测算,提出每笔贷款业务的风险溢价参考值和风险管理方案。同时,建立贷款定价风险监测体系和贷款定价后评估机制。

(四)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和精细化程度。如判定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以及风险敞口(EAD)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贷款相关度计算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因数据不足而受到制约。对此,可采取参数估计的过渡方案,随着数据量不断积累,商业银行可选用更加合理的分析模型,逐步实施精确的经济资本和贷款定价模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内部评级体系及风险计量模型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建立相对完善的银行内外部数据库至关重要。国际经验表明,信息技术支出是实施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成本。应将实施新资本协议相关的数据仓库和信息系统开发纳入整体IT建设规划,节约实施成本。同时,应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设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提供科学、高效的系统平台。

上一篇:信贷资金被挪用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对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