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新疆“人文生态失调”

时间:2022-08-21 08:40:20

谨防新疆“人文生态失调”

今后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新思维也要老智慧,尤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与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救灾式的援助,恐怕会引起反映过度

我是一个在新疆生活工作了三十八年的“内地新疆人”,一个“老上海青年”。

我觉得今后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新思维也要老智慧,尤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与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

可把一些曾在新疆工作过的“高人”请回来,做“新疆参事”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是老智慧。但是在新疆当前用什么样的干部就要有新思维。新思维就是援疆工作既要靠“援疆干部”,更要用好新疆本地的各民族干部。在新疆要想做好一件工作,所付出的心血、汗水、代价与内地是不可比拟的;不仅需要我们牺牲许多既得利益、付出很多情感生活;而且需要把我们的智慧和才干发挥到极致,需要我们把才华和体能发挥到极致。

在新疆工作的汉族干部,有许多像老一代的援疆干部、老模范吴登云同志一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有一些甚至是世世代代留在了新疆。新疆落后的关键就在于长久以来我们的一些干部害怕出问题,想办法压制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新疆的干部不缺干劲、不缺能力,缺少的是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谋事的经验与方法。内地援疆干部的长处是,他们懂得怎样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地谋发展,怎样用四两拨千斤之力找到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除了用好干部,新疆的发展还要靠人才,以特殊优惠政策实现人才集聚是当务之急。当前最要紧地是争取把那些曾经在新疆工作过的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高人”请回来,可以聘他们做“新疆参事”。因为,他们曾经用心感受过新疆,曾经和新疆各族人民共过患难,因而比内地的专家更了解新疆;再加上他们又在内地生活了多年,在他们身上兼有内地干部和新疆干部双面品格和素质,请他们回来帮助新疆从整体上做谋划,一定既能从历史发展看新疆,又能“跳出新疆看新疆”,这是多少钱财与项目换不来的。同时,我们要培养一批熟悉新疆民族政治生态、了解少数民族现代化过程中心理历程的新疆问题专家。依靠他们设计精致的政治话语体系以化解民族矛盾,强化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凝聚力。

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让新疆各族人民的腰包鼓起来,走“藏富于疆,富民兴疆”的路子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今后新疆的社会政策必须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对新疆各族人民一视同仁,让他们不仅感到有尊严、被尊重,还有点被尊敬的感觉。新疆的稳定首先是人心的稳定、物价的稳定、政策的稳定。当前,宁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先让新疆各族人民的腰包鼓起来。有网友说:“咱们新疆工作其实最好做了,只要广大干部职工的工资能够和内地持平,农民的腰包早日鼓起来,按照十二五规划,就可以把咱们新疆建设成为全国最强、最牛的省份!”

要坚决打击,但不能扩大化,仁礼治疆。因为,“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打击只是最后的底线,更不是唯一的工作。不能把一般社会问题和刑事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加以处理;对少数民族要柔性处理,要多采取一些分化和瓦解民族分裂势力的措施和办法,特别要设计一套方案以消除因民族识别而造成的民族分离的心理倾向。

目前,新疆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存在着双向脆弱的民族情感,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不认同所谓“救灾式的援助方式”,它不适合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救灾式的援助,恐怕会引起反映过度。应该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上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疆这个地方非常特殊,它的历史、地缘、文化、宗教、民族,甚至于涉外关系上,都跟我们内地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在沿海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实施成功的一些政策,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新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千万要留意。

加强新疆民族关系研究,谨防“人文生态失调”

我们过去曾经做过新疆民族关系研究。在学术上,我们对新疆民族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作出了理论概括,提出了生态环境决定各民族生产方式的选择,以及民族分布格局的圈层结构理论。新疆从高山到盆地,由于生态环境的特征形成了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和绿洲耕牧经济文化圈,分别形成了以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主的农业和游牧两大构成。这种地理上的圈层结构与民族分布的圈层结构的一致性,在世界民族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新疆是多种宗教共存地区,历史上许多民族信仰过多种宗教。然而,伊斯兰教传遍新疆以后,以伊斯兰教为核心,聚合了除汉、满、蒙古、锡伯等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淡化了草原游牧民族和绿洲农耕民族的差异性,强化了穆斯林与非穆斯林民族的文化异质性, 使新疆民族关系复杂化,新疆的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到影响。

新疆脆弱的自然生态注定了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迁徙流动的波动性。游耕、游牧是这里的民族屈从自然的消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游耕,实质上是退耕而居,隐含着农耕的艰难和农耕民族的辛酸。当前新疆各民族间的融合程度高于历史上任何时代,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往来和交流。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内部的认同逐步加深,再加上剥削阶级的消亡,各民族由阶级依附转化为民族依附,刺激了民族主义的增长,形成了在民族认同感上的“人文生态失调”。

能否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的平抑,以保持各民族社会心理的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同繁荣的目标。我们每一个研究者,尽量克服自身民族意识的局限,用理性的思维去冷静分析从实际中得到的素材,力求做到公正、科学,这是长治久安所必须。(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厅级调研员)

上一篇:不能以“交钥匙”模式为荣 下一篇:围墙与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