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校门闹春风

时间:2022-08-21 07:05:22

编者按 2001年秋季,国家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级实验区。次年,启动省级课改实验区,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进入全面实验推广阶段。七年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然而,新课程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教师们有过心血来潮似的热情。有过山重水复时的迷茫。有过柳暗花明时的惊喜。社会各界对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期待过,有人赞叹过,也有人失望过。亲爱的读者,在你的眼中,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是什么样的呢?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还是“听唱新翻杨柳枝”。抑或……本刊开辟“我看新时期的课堂改革”专栏,等待您不吝赐稿,欢迎您参与讨论。

新课程撬开传统教育厚重的大门,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登堂入室,悄然唤醒了沉睡的现代课程意识。忽如一夜春风来,各类学校、广大老师与春风共舞,共同推动新课程的春潮。经历了七年的花谢花开,我们重新步入课堂,欣然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之气息。我们的课堂教学彻底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知识”的近于凝固化了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流派、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于我们的教学风景线。

这是一节语文课,交流自己的“识字袋”。孩子们津津乐道地汇报自己的识字收获,有从电视广告中听到的,有从公交站牌上发现的,有从单位门牌上认识的,有从报纸上剪辑的:有的来自同学交流的“名片”,有的来自父母的生日“祝语”,有的来自老师的“纸条式的学习评价”……在学生的眼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教材,生活才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资源。

这是一节数学课,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上课伊始,教师演示切萝卜:切一刀学生感悟“面”,切两刀学生感悟“棱”。切三刀感悟“顶点”……在课的拓展部分,教师出示一张纸问,这是长方体吗?生答,否,是长方形;教师把若干纸张叠加起来,又问,这是长方体吗?生答曰然;教师把纸张一张一张地抽去,边问,现在是长方体吗?……直至只剩一张,教师还问,这是长方体吗?生愕然……之后恍然:纸有厚度,有高,是长方体,平时所说的长方形指的是这张纸的面。显然,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数字符号,而是可以触摸、感受的生活。

这是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春天的盛会》。孩子们用自己的绘画作品、剪纸彩带、制作的风车、风筝、风铃把教室布置得春意盎然。教师扮演春姑娘,邀请学生扮演的“草娃娃”、“花姑娘”、“小青蛙”们参加春天的盛会。花姑娘、小青蛙、小黑熊们有的朗诵春天的课文《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有的讲春天的故事《春天的电话》,有的诵读春天的古诗《春晓》、《村居》,有的演唱春天的歌曲《小燕子》、《春天在哪里》;有的跳起了春天的舞蹈,有的唱着春天的童谣……整个教学过程宛如一幕春天的童话剧,学生的心中充盈着快乐,脸上布满了春光。

这就是新时期的课堂教学!课堂不再是教师独白的天下,而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时空;是师生共同拥抱知识、唤醒沉睡潜能的乐园:是师生分享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快乐的舞台。而这些都得益于新课程,得益于新课程以来我们推开了厚重的课堂大门,以包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去寻找、去接纳、去实践现代课程改革的八面来风。

在一次骨干教师教研沙龙上,大家围绕着“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课堂生态”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回顾了实施新课程以来所走过的旅途。

第一,专家培训,接受新课程理念洗礼。没有一次教育改革能受到这么多的教育理论专家与课程专家的关注,专家走出神秘的研究室,走到平凡的教室为一线教师开展培训。经过一次次专家“头脑风暴式”的理念培训的洗礼,教师们学会反思我们曾经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心中油然而生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第二,外派培训,看到精彩的教学图景。2004年3月。张老师与其他16位老师有幸被派到英国进行历时三个月的英语口语教学培训,她惊喜地看到了课程专家所描绘的课堂图景,原来课堂教学可以如此精彩。回来后,她承担所在片区英语教学的培训任务,与大家分享异域教学风情。从此,她们的英语教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生可以享受英语,可以做学习英语的主人。

第三,挂职学习,感受优质教育。2002年,黄校长与73名校长选派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光明小学等学校进行挂职跟班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名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回来后。他调整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充实了“三园”特色内涵,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第四,学校联谊,共享成功经验。不同地域、不同办学理念、甚至不同社会制度的学校纷纷组成各种“联盟式”团体开展交流活动。是新课程的“新鲜事物”。他们或成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或组成“手拉手”互帮校,或创建“全国友谊校”,或结成“海峡两岸姐妹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式的“论教”活动,对先进教育教学的传播与发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打开教室的大门,原来外边的世界好精彩。我们恍然明白。我们以往的课程改革之所以成效有限,在于社会不过问,教育的内部相当的封闭,大家默守自己的三尺讲台,教学依然是沿袭几千年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模式。如今,教育真正成为社会关注讨论的共同事业,各种媒体在追踪课改的进程,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层学校架起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讨的桥梁。全国各实验区的频繁互动式的交流研讨活动。已经形成一种开放交流、共享成果、共同进步的课程文化。我们需要这种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催开现代教育的万紫千红;谁也无法拒绝这种文化,就像无法拒绝春天一样,谁不想与春风共舞,谱写桃李遍天下的诗意人生?

(作者单位: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邓诗霞)

上一篇:取来之经如何念 下一篇:师范学生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