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分析

时间:2022-08-21 06:27:23

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治疗中出现的138例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不良反应药物发生特点与规律。结果138例不良反应共涉及54种药物,其中喹诺酮类药物占据首位,共发生62例,占44.9%,其次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中:皮肤及其附件损伤65例,占47.1%,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损伤及神经系统损伤。结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完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检测对于医护人员合理用药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医院治疗质量。

【关键词】抗菌药品;不良反应;临床特点;规律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9-01

近年来抗菌药物品种、规格不断增加,临床使用抗生素类抗菌药物的普遍导致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医患纠纷亦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了医院的社会形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颁布后,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工作在各医疗机构逐渐展开,通过对抗菌药物使用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对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质量,减少不良事件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对我院临床科室上报的138例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治疗中出现的138例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

1.2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用药过敏史、用药时间、不良反应临床情况及转归情况进行收集、归纳、统计、总结与分析,参考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评价。

2结果

2.1138例患者中男62例,占44.9%,女76例,占55.1%,由此可知,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在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虽然各年龄段均有不良反应发生,然而20-6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明显大于其他年龄段,这是由于此阶段患者各项机体机能均比较正常,因此对不良反应具有较强的应答能力,10岁以下未成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器官生理功能均比较低下,大多器官与组织均正在不断成熟中,而老年患者肝、肾、心脑血管等生理功能逐渐出现衰退,因此患者体内药效学、药动学与常人不同。同时老年患者合并多种疾病,联合用药较多,药物之间互相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加强对未成年儿童及老年患者的监护,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这与我院医生在进行临床治疗时,经验性用药有直接关系。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为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主要为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骨骼发育等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孢曲松,伤害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损害、全身损害等,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严格控制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病情控制滴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从给药途径中可看出,静脉滴注导致的不良反应最多,肌注及口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少,这是由于静脉给药导致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中,从而对机体产生较大刺激,同时一些内毒素、不溶性微粒、pH值、杂质等理化因素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给药时,要严格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给药途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医护人员要根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严格控制药物使用,根据药物使用规范进行操作,尽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率。

参考文献

[1]陈镇,丁秀年,许杜鹃.169例抗菌药物ADR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8,12(01):89-91.

[2]王维忠,马莹,诸文静.360例β-例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05):290-293.

[3]徐国华,李庆,葛红星.我院169例抗茵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7(08):122-123.

[4]吴锐,管玫,黄顺英.四川省2002――2004年抗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药物警戒,2005,02(04):235-237.

上一篇: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织化溶栓干预治疗的管理 下一篇:联合用药治疗55例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的临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