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多维视域

时间:2022-08-21 05:31:08

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多维视域

【摘要】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党的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得人才工作日趋重要,并日益体现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人才战略;人才选拔

The new time talented person works multi-dimensional sight

ZHAOFeng-ju

【Abstract】anew the century starts, China enters the socialism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new stage. Implements the talented person powerful nation strategy to become our country to be supposed to the inten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day by day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enhancement being in power ability inevitably request. This causes the talented person to work day by day importantly, day by day and manifests to constructs the vital role and the significance which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has.

【key word】 the new time talented person strategy talented person selects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06-03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就使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历史的必然。中国的人才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才资源发展的总体谋划、总体思路。

1我国人才工作的战略意义

1.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的作用愈益凸显。一部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和人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而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创新人才多,谁的科技进步大,谁的经济增长就快。人才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越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就越大。人才资源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其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选择人才资源先导的模式。小康社会,人才为本。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选择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对于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3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表明我们党对发展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发展途径的把握更为科学。科学的发展观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落实这一要求,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就必须通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平衡和协调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门类、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人才资源的开发和配置,建设一支规模宏大而又结构合理、门类齐全、配置适当的人才队伍。

2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人才工作

2.1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工作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要使其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相适应,必须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市场与人才成长、流动、配置的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①建立和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人才评价应以工作为中心,充分考虑业绩、能力等因素,并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提高测评水平。③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即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

2.2加大人才资源建设投入,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化农村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点,使有限的投入转化为尽可能多的产出,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国民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人才工作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优化人才结构。要重点研究我国当前人才队伍的结构体系,包括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布局结构等,进行人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一方面,重点培养一批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外向型、创造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对重点行业人才需求与配置的宏观指导,构建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级专家引进培养体系;另一方面,着眼宏观,加强规划,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能充分满足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2.3坚持传统的考试选才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比较典型的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唐代以后的科举制 。以诗赋取士,学而优则仕,人才选拔以考试为主,辅之以察举 。虽然科举取士长期以来以八股文、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弊端勿庸置疑,但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

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中推荐上大学导致走后门盛行,前些年保送高中生上大学异化为“送官不送民”。科举历史与高考现实雄辩地说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公平竞争、广泛参与、惟才是举、用人透明的思想,不但在封建社会是进步的,还超越时空,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也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现代社会在人才选拔时仍然值得借鉴。

2.4采用适当的激励和培养措施。激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是激发潜能的基本措施,是点燃工作激情的星星之火。行为学家研究表明: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或消除某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其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对整个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激励的目标是使组织中的成员充分发挥出其潜能,使他产生努力工作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肯定会导致好的“结果”和成效。

还要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培养。人才培养往往是急不得的,尤其是拿经验来培养人。很多成长的经验不是可以教出来的,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培养的方向和重点要与未来岗位相适合。同样是做管理储备,但也分为财务管理、人资管理、销售管理、战略管理等等。其工作内容有很大差别,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素质也不尽相同,所以培养者要根据被培养者自身的素质差别和兴趣爱好有所区分,才能使得整个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相得益彰,取得较好的效果。

2.5明确人才选拔的原则:①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原则。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具备一定的见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成事在于公平,失事在于偏私,要维护人才的平等权利,创造和谐、公平的工作和竞争环境。②.因事择人,能位对应原则。按岗位和职责需求选拔优秀人才,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③注重实际竞争择优原则。选拔人才要善于用其所长,不能求全责备。要尊重人格,加强心理沟通。做到用人不疑,要满足人的不同需要。善于对具体人员、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和使用人才,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激发人才工作热情。

2.6建立完善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竞争机制、监督机制的基础,是实现人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6.1健全评价机制。即具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有规范的评价机构,评价对象明确,评价方法成熟。保证按科学规律办事,增强评价意识,充分发挥评价在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使人才评价机制在完善的体制保障下有效运行。

2.6.2确定绩效标准,明确评价重点。明确评价的重点体现在评价对象要按一定的标准划分级别,不同级别的人才有不同的评价机构。人才评价要根据需要进行,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重点评价,提高工作效率。人才评价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

确定合理的绩效标准很是重要。过高或过低都是很不适宜的。要有挑战,又要够得到。尤其是对待新提拔和新重用的人来说,不但要给方向,还要帮助寻找路径,并提供相应的资助,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绩效。

2.6.3建立高素质的专业评价队伍。人才评价工作客观性和技术性很强,而且工作复杂、涉及面宽,必须由高水平、高素质、知识渊博、具有实践经验或管理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员来承担。而且,人才评价工作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来加强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开展学术交流、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评价水平。

2.6.4加强评价手段建设。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评价工作的要求,积极持续地开展人才评价基础理论、方法、模型、数据库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建设评价信息系统和专家信息库。充分利用并不断创新科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把人才评价工作真正做好。

2.7实施人才的整体开发。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提出对人才的整体开发,意在通过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人才的整体性开发,要求坚持三支队伍建设一起抓,把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一人才队伍的主体建设好,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要求在抓好东部发达地区人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抓好西部和民族地区的人才工作,在抓好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工作的同时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私有组织人才工作,在抓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带动和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3结语

科技引领未来,人才创造未来,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百年大计。人才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和未来,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社会各界创新工作的质量、层次和水平。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理清思路,不断创新,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群祥:《新时期党的人才工作的新突破》,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2]杨胜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才战略》,载《求实》,2002年第9期。

[3]周新平:《简论21世纪的人才战略》,载《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4期。

[4]邓小芬:《人才战略刍议》,载《市场论坛》,2004年第4期。

[5]王雁菊:《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战略》,载《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10期。

收稿日期:2007-09-30

上一篇:加息能否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 下一篇: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