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时间:2022-08-21 03:23:50

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摘要:本文以2000-2010年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案例及对应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证券市场对事务所合并前后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并运用事务所规模品牌效应,共谋和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理论解释事务所合并的经济效果。结果表明,证券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有不同的反应,合并后会出现更为积极的反应;证券市场对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后收到的标准审计意见会出现更为积极的反应。证券市场对事务所合并前后出具的审计意见的不同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事务所的合并有助于提高审计师独立性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事务所合并 审计师独立性 共谋 审计意见信息含量

一、引言

自1980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发生过多次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合并。第一次合并源于1998年的脱钩改制政策,以此为契机,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正式揭开了合并、重组的序幕。脱钩改制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从制度环境上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合并开始于2000年。2000年财政部先后了《会计师事务所扩大规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由此,政策主导下的本土事务所“上规模、上水平”的第二次合并浪潮被掀起。2005年中国加入WTO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直接进入使我国审计市场的竞争加剧,为了满足国内大型、特大型企业集团服务需求,以及行业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增强国内事务所的竞争力,树立本土事务所的品牌,中注协于2006年下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通知,确定了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总体目标,由此,国内本土事务所又掀起了第三次合并大潮。2009年,财政部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 [2009] 56号)文件,又涌现出事务所合并联合的新浪潮,特别是强强合并的氛围空前浓厚。2010 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程序指引(征求意见稿)》(会协[2010]14 号)。经历了多次合并浪潮之后,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近年来国内的多项研究表明,由于合并事务所素质、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因素再加上政府政策主导下合并的形势化和盲目性,本土事务所的合并成效与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鉴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浪潮的此起彼伏,事务所合并的经济效果成为关注的焦点:事务所合并后其审计质量是否有显著提高?从利益相关的投资者角度该如何衡量审计质量是否提高?另外,事务所在全国范围内的合并也会带来事务所地域分布上的较大变化,从而使地方政府对合并后事务所的行政干预减弱,这种改变会不会使事务所独立性增强?投资者是否会对这种信号作出反应呢?本文全面关注我国审计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综合考虑了2000年至2010年的本土事务所的合并情况,从事务所合并和投资者的视角研究审计质量,将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两方面的研究相结合,检验了事务所合并前后审计质量变化的市场反应,争取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有所创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事务所规模、声誉及合并与审计质量关系。国外学者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eAngelo(1981)提出的准租理论。准租理论认为,规模较大、品牌良好的事务所的审计质量要高于规模较小、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事务所。规模较大、品牌优良的事务所会通过规模和品牌来标识身份,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高的信号,来满足资本市场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事务所会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保持独立性等方法来壮大其品牌和规模,不断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其审计服务高质量的信号;客户出于有效降低公司内部成本和向投资者传递其财务信息可靠性强的信号以降低资本成本的动机,也乐于接受事务所发出的这种信号。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意见是连接事务所、客户及其他信息使用者的桥梁。审计意见作为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是审计制度的概要表征,传递着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公允的信号。高度概括反应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状况,是对企业能力从专业方面提供的鉴证与说明,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资本市场的互相信任与良好运行提供了动力。非标准审计意见可以看作是不利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企业一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企业未能满足年度财务报告合法性、公允性、一致性的要求,企业可能在盈余、现金流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投资者将会承担更高的风险。由于这些信息是注册会计师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这种浓缩的信息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市场反应。也即是说,被审计单位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坏消息”,理性的投资者会相应调低对该企业的市场预期。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不同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表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均真实公允的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这将向投资者传递积极的市场信号,反应到证券市场上将表现为上市公司股价的正向波动。综上,本文预测相比合并前的事务所,合并后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应该向投资者传递出更强的市场信号,投资者信心增强,上市公司的CAR也会出现更为强烈的反应。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1:

H1:在审计意见公开披露后的较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合并前后同一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有差异

(2)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事务所独立性。夏立军(2005)研究发现,政府干预使得上市公司选择低质量事务所的动机增强,而地方政府控股的企业更有动机与本地小所进行“合谋”。Chan et al. (2006) 发现与外地会计师事务所相比,当地事务所对于当地客户具有很强的经济依赖性,同时也深受地方政府的政治影响,因此更倾向于出具对于地方国企有利的审计意见。Wang et al. (2008) 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当地的小事务所。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这种倾向会逐渐减弱。作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共谋理论,信息优势理论和需求理论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共谋理论是指地方政府利用其对于当地小事务所的行政影响力、地方政府和地方事务所之间的高层关联等与当地小事务所进行合谋,于是地方国企倾向于选择当地的事务所,当地事务所也倾向于出具有利于地方国企的审计意见。在共谋理论下,当地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地方政府的较大影响。虽然民营企业和国企都有动机与事务所共谋,但国企的共谋成本相对较小,因为政府拥有政治权力进而对事务所的经营产生影响。政府也可以通过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当地注册会计师协会影响到当地事务所的营业执照的获取和日常的经营管理。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本地小所具有政治和经济影响,并且监管力量和法律约束难以对其发挥作用,因此政府控股尤其是地方政府控股的公司具有更强的动机与本地小所“合谋”。基于以上分析,将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划分为3类:中央政府控股(central),地方政府控股(local)和非政府控股(private)。会计师事务所的地域性会影响审计意见的出具(Chan et al.,2006),预期事务所合并后其地域性可能发生改变,地方政府对事务所的行政干预可以相对减少,从而事务所的独立性相应提高。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后收到的审计意见更为可靠,从而也能收到投资者更为积极的反应。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H2:

H2:在审计意见公开披露后的较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合并前后的事务所的不同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因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异。具体来说,实际控制人为local的市场反应会较实际控制人为其他两类更强烈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0年之间发生合并的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研究需要,要求对应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由同一家事务所审计,同时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均具有观测值。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事务所和匹配的上市公司将被剔除:事务所合并时间不详;合并的成员所均不具有审计上市公司的资格,即不具有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审计的资格;年度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类型缺失的上市公司。特别地,由于所使用的数据库中不包含2000年以前和2011年的最新审计报告,合并发生在2000年及以前或者是2010年的事务所也将被剔除;加入或被并入国际所或者与国际四大合并的事务所;实证研究中需要用到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因此存在以下问题的上市公司要剔除:审计报告出具的日期缺失(影响事件日的选取);年报公布日前后交易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且要求年报公布日在1月1日到4月30日之间(控制年报延迟披露对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影响);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在经过以上研究样本的剔除之后,本研究最终选取事务所合并样本63个,匹配的上市公司样本486个。事务所基本信息资料及合并信息来源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网站及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的中国会计视野网。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的数据来自于网易财经和搜狐财经。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本文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CAR=α0+α1OP+α2OP*POST+α3(1-OP)*POST+?撞?酌iControli+?着

说明:i表示上市公司,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包括每股盈余变化率ΔEPS,股利分配预案DIV,资产规模SIZE,总资产报酬率ROA,资产负债率LEV,企业市场价值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TobinQ,上市公司亏损与否LOSS,行业IND和年份YEAR 。ε为误差项并服从期望值为0、方差为σ的正态分布,即:ε~(0,σ)。其中:

(1)因变量。累积超额收益率(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简称CAR)是超额收益率的累积值,某支股票的非正常回报(abnormal return,简称AR)等于该股票的实际回报减去该股票的预期回报。本文采用市场调整模型来计算超额收益率,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①股实际(日)收益率:

Ri,t=(Pi,t-Pi,t-1)/Pi,t-1 (公式1)

Pi,t,Pi,t|1分别为第i家样本公司在t,t-1个交易日的收盘价。

②个股期望(行业指数) 收益率:

Rm,t=(Pm,t-Pm,t-1)/Pm,t-1 (公式2)

Pm,t,Pm,t|1分别为各行业指数在第t ,t - 1 各交易日的收盘价。

③个股(日) 超额收益率:

ARi,t=Ri,t-Ri,t-1 (公式3)

④样本组平均(日) 超额收益率:

AARt=■ (公式4)

⑤事件期样本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CAR(t1,t2)=∑AAR (公式5)

(t1,t2)为预测窗口期。在预测超额收益率AR时,将年报公布日定义为第0日,即事件日。以(-180,-30)共150天的时间作为预测窗口期,计算出在(-3,3),(-5,5)和(-10,10)三个研究窗口期的CAR,用以揭示年报公布前后的较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不同类型审计意见的反应。日市场回报率采用考虑现金红利的流通市场加权平均市场回报率,日个股回报率采用考虑现金红利的日个股回报率。

(2)测试变量。审计意见(OP)是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重要解释变量。通过审计意见系数的符号,大小及显著性,表示审计意见对超额收益的影响。该变量为哑变量,如果上市公司当年收到的是标准审计意见则OP=1,非标准审计意见则OP=0。为区分审计意见是出具在合并前还是合并后,加入另一个哑变量POST,当审计意见为合并后事务所发表时POST=1,合并前事务所发表时POST=0。同时,本文还加入了OP和POST的交叉项OP*POST,此交叉项的设置可以直接衡量事务所合并后标准审计意见对CAR的影响,其系数的经济意义也比较明显。另外,还设置了(1-OP)*POST项,以直接衡量事务所合并后非标准审计意见对CAR的影响。

(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第一,每股盈余变化率ΔEPS。以往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股票市场中会计盈余对超额收益能产生显著影响,具有信息含量的结论。本文参照陈梅花(2002)的文献,选取每股盈余变化率ΔEPS作为控制变量。EPSt和EPSt-1分别为第t年和第t-1年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数据。第二,股利分配预案DIV。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具有很强的信号传递作用,向投资者传递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及未来的前景预期,从而引导投资者以增加企业价值。理论上讲,如果企业宣告分配股利,则预示着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会增加投资者信心,从而增加股票价格;反之则亦然。考虑到股利分配政策的重大影响,本文也参照陈梅花(2002)引入虚拟变量DIV作为控制变量,若企业宣告股利分配则取1,反之取0。第三,资产规模SIZE。企业资产规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对资产规模大的企业有更大的信心。因此,本文选用期末资产总账面价值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将总资产账面价值取自然对数。第四,总资产报酬率ROA。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企业总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第五,资产负债率LEV。负债具有税盾效应,同时债权人作为公司的外部人也有动机提高公司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公司价值。第六,Tobin Q。市值考核是公司绩效判断的标准之一。第七,上市公司亏损与否LOSS。上市公司亏损与否向市场和投资者传递出不同的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股价的不同波动。本文引入虚拟变量LOSS,来控制上市公司经营成果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当上市公司净利润为负时LOSS取1,否则取0。第八,行业IND。李增泉(1999),宋常和恽碧琰(2005)实证研究表明,行业性质也是具有一定信息含量的。不同的行业中投资者给予的关注度和市场反应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加入了行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第九,年份YEAR。变量定义表(1)。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中Panel A和Panel B是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合并前、后的研究样本均为243个。合并前后上市公司CAR[-3,3]的平均值分别是-0.025和0.002,CAR[-5,5]的平均值分别是-0.038和0.004,CAR[-10,10]的平均值分别是-0.058和0.017,合并后的CAR高于合并前;但CAR[-5,5]合并后的中值-0.013略小于合并前的-0.011。合并前上市公司OP的平均值是0.942,合并后是0.922,合并后有所下降,说明事务所合并后上市公司收到的标准审计意见有所下降,非标准审计意见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合并后事务所独立性的增强。

(二)回归分析 (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首先,在(-3,3)、(-5,5)和(-10,10)三个窗口期内,回归方程均在不同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回归方程有效。其次,在上述三个窗口期内,OP*POST的系数均是显著为正的,且在三个窗口期内显著性水平均为1%;而(1-OP)*POST的系数不论正负,均不显著。这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H1:在审计意见公开披露后的较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合并前后同一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有差异。具体来说,投资者对合并前后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反应出显著为正的差异,当同一家上市公司继续收到合并后的事务所的标准审计意见时,相比合并前收到的标准审计意见,市场会出现更加积极的反应;同时,回归结果显示:(1-OP)*POST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无法验证投资者对合并后继续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有更加负向的反应。但是,这也说明投资者对合并前后事务所出具的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反应不同。结合之前的理论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其规模、品牌、审计师的能力和审计师独立性都会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合并后的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意见方面有更为坚定的立场,事务所会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如实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并且合并后的事务所不管是出具标准审计意见还是非标准审计意见,其传递的信号都会更加强烈。标准审计意见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传递出积极信号,合并后的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传达的信息可靠性增强,投资者会提升对相关上市公司的预期。这种对上市公司预期的提升反应到股价上去,就会出现CAR的更为正向的变动。这就为OP*POST的系数显著为正提供了解释。另外,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投资者也不例外。当合并前的事务所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虽然对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投资者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对这个“好消息”做出的是较为保守的反应;当合并后的事务所再次出具标准审计意见时,这种“好消息”的信号就更为强烈,投资者此时也更愿意接受这种积极信号,这也可以为本文的实证结果提供解释。另外,从回归结果来看,OP 的系数符号在三个窗口期内不一致,尽管在(-10,10)的窗口期内为正,与预期相符,但是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部分控制变量的系数在不同窗口期内存在不一致情况,但是均不显著,对总体结果影响不大。

上述主回归采用的是事务所合并前后严格匹配的上市公司样本,这里本文将未严格匹配的上市公司,即保留那些只具有合并前或合并后数据的上市公司共1069个样本按照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分为三组分别进行回归。(表4)的回归结果显示,在三个窗口期内,OP*POST的系数均是显著为正的,其中,在(-3,3)和(-10,10)三个窗口期内显著性水平均为10%,在(-5,5)窗口期内显著性水平为5%。这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2:在审计意见公开披露后的较短时窗内,证券市场对合并前后的事务所的不同审计意见类型的市场反应因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异。实际控制人为local的市场反应确实较实际控制人为其他两类的强烈。基于之前共谋理论的分析,地方政府控股的公司具有更强的动机与本地小所“合谋”,事务所的独立性受到影响,投资者对合并前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可能持怀疑态度。但是,事务所合并后其地域性发生改变,地方政府对事务所的行政干预可以相对减少,从而事务所的独立性相应提高。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事务所在合并后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更为可靠,投资者收到这种积极信号后自然会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

(三)稳健性检验 本文研究的是合并前后审计意见类型对CAR的影响,理论上要求对应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由同一家事务所审计,同时上市公司在合并前后均具有观测值。本文按此要求得出了上述主回归结果,为保证回归结果有足够的说服力,本文现在采用的数据未严格要求所有的样本必须符合此规定,即保留那些只具有合并前或合并后数据的上市公司共1069个样本重新进行回归以进行稳健性测试。进一步回归结果(未详细列出)显示,在上述三个窗口期内,OP*POST的系数都是正的,虽然在统计上显著性有所降低,但是还是与本文之前回归结果预期是相符合的。另外,国外有关会计信息和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市场达到一定效率的前提下,股票市场会对会计信息的公布作出迅速、无偏的反应,这主要体现在股票超额回报率的增加和股票交易量的增加――超常交易量上。本文参考Beaver(1968)在对盈余信息公告效应检验中用到的股票超常交易量计算方法算出了样本公司的股票超常交易量,并替换原来的因变量CAR进行了回归,OP*POST的系数在三个窗口期内也都是正的,虽然在统计上不显著,但也反应了与主回归结果相同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分析显示,证券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有不同的反应,而且这种差异是显著为正的;证券市场对事务所合并前后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也有不同的反应,但差异在统计上不显著。虽然最后的回归结果没有完全支持本文的假设H1,但是相比事务所合并前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证券市场对于合并后事务所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的反应更加强烈,说明事务所通过合并其规模和品牌有所提升,向信息使用者传递其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的信号,且这种审计质量的提高能被市场所感知。 证券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前后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因实际控制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实际控制人为地方政府的上市公司在合并后收到的标准审计意见更为可靠,投资者收到这种积极信号后会作出更为积极的反应。做大做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仍将是我国会计师行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是做大做强的一个主要手段,对提高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专业技能都具有积极意义。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将为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政府应该在事务所做大做强这方面继续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建立起完善的审计市场格局,提高本土事务所的竞争力,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仅考虑了事务所规模、品牌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事实上,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注册会计师的的个人执业能力,审计收费等。另外,事务所的地域性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对审计质量的认知,从而对市场反应产生一定的干扰,本文后来的分组检验虽然考虑了一部分事务所地域改变的影响,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参考文献:

[1]胡旭阳:《“五大”的声誉是否具有显著的信息含量――来自我国IPOs的经验证据》,《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3期。

[2]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3]蔡春、黄益建、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5年第2期。

[4]曾亚敏、张俊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审计研究》2005年第5期。

[5]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3第1期。

[6]陈信元、夏立军:《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7]刘峰、谢斌、黄宇明:《规模与审计质量:店大欺客与客大欺店?》,《审计研究》2009第3期。

[8]王良成、韩洪灵:《大所的审计质量一贯的高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

[9]夏立军:《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上市公司之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陈梅花:《股票市场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来自1995 ~1999 上市公司年报的实证证据》,《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年第4期。

[11]李增泉:《实证分析: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会计研究》1999年第8期。

[12]宋常、恽碧琰:《上市公司首次披露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13]Becker Connie L..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88.

[14]Chan K.,K.Lin,Z and P.Mo. A political-economic analysis of auditor reporting and auditor switches.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

[15]DeAngelo L..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

[16]Francis J. and M. Yu. The Effect of Big Four Office Size on Audit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9.

[17]K. Hung Chan and Donghui Wu. Aggregate Quasi Rents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Audit Firm Mergers in China.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18]Krishnamurthy Srinivasan, Zhou Jian and Zhou Nan. Auditor Reputation, Auditor Independence, and the Stock-Market Impact of Andersen's Indictment on Its Client Firm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19]Qian Wang, T. J. Wong and Lijun Xia. State ownership,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auditor choi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8.

[20]William H. Beaver.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

上一篇:基于集聚视角的FDI区位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下一篇: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动因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