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21 02:57:11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区域经济差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倍受学术界、政府和广大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控是威胁社会和谐及协调发展的重要障碍。深入分析重庆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加快重庆市各区域协调健康发展,壮大重庆市整体经济增长的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23-02

一、研究意义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同时也是西部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因此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而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内部经济的健康和长远发展。长期以来,重庆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得重庆市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重庆市城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周边地区的发展却极为缓慢,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了重庆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威胁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应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使重庆市各区域能够健康协调发展。

二、重庆市各区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1.历史经济条件的差异。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城市,政府对主城区的投资往往要大于对郊区的投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投资以后形成的路径依赖使得各经济区出现贫富差距的“马太效应”。另外,主城区在早期就有良好的工业基础,而其他地区缺乏这种基础,这就决定了主城区和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存在的可能性是必然的。

2.区位差异。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大部分位于主城区及其附近,交通较为便利,使得其与周边之间的联系畅通,同时也使得一小时经济圈内部之间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网络。这样使得一小时经济圈成为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腹地,促使一小时经济圈内各个经济体能够发挥要素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促使内部经济飞速发展。

重庆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由于偏离主城区,丢失了主城区对其的各种溢出效应,加上这些地区山川阻隔,交通不畅,这无疑阻碍了其与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为低下,难以接受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难以承接和传导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也难以大力发展其特色产业的优势,提升其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3.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以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基础,选择了走外向与内向并重的资本积累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重庆市直辖以后,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受到国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各项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汽摩”的发展更具特色,并推动了出口规模的扩大,加速了一小时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经济发展以传统的农业方式为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城镇化的步伐缓慢,加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使得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

4.产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工业门类较为齐全,重工业较为发达,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较为重要的重工业基地,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其工业基础要比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实力雄厚很多。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内部的电子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等工业的发展迅速,并迅速带动其经济的飞速发展。

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以传统的农业产业为基础,服务业的发展较为落后,加上交通不便,这就使得自身具有特色的产业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现状。

5.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演进的差异性。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了较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地方政府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改革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经营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资源配置功能体系;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内部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商业贸易活动并不频繁。这是造成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之间的分工合作与市场一体化是重庆市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宏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是协调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区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总之,促进“一圈两翼”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使区域经济迅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政府从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方面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较为明显的成效的。

1.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三大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产业整合为重点,发挥各经济区之间的比较优势,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各区域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局面。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有着丰富的旅游产业资源,促使区域内产业结构合理组织,并使市场要素在各区域之间有效流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各相关产业配套发展,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有利于带动其他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内部各区县之间制造业的内部分层结构与内部结构的不同显示出了不同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必须强调内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强调合理搭配,加强产业的对接与配套,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2.科技创新带动策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科学技术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经济区内各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率低下,这样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落后。比如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初级产品的对外销售,这些初级产品不仅科技含量低,而且常被购买方压低价格,导致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地区的信息闭塞,某些地区的农产品往往难以找到市场,同时农产品的供给也没有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这不仅给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障碍,而且也不利于这些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该地区信息畅通,才能促使落后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政策支持和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整发展。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三大经济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不利于这三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逐步拉大它们彼此之间的经济差距。因此要协调好这三个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之间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要树立大市场、大区域、大经济和大流通等市场观念。各经济区政府之间要相互协调,制定好本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在制定自身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关联的其他经济区域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另外,政府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搞好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要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积极引进外商企业发展本区域具有特色的产业。

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的市场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非常不完善。因此为了促进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建立并完善这些地区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完善的市场基础建设不仅能够成为吸引投资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为促进该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4.发挥地区优势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决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统筹制定区域空间布局,发挥地区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促成产业布局的联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转换,而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还处在初级阶段徘徊,短期缩小区域差异的难度较大。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必须承接好一小时经济圈转移下来的产业,挖掘好当地的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达到与“一小时经济圈”的对接与协调,推动“一圈两翼”辐射,同时将邻省纳入重庆市经济板块。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西南经济板块,促使区域内部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地区优势,并在区域分工体系中,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制度创新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能够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未来发展的前途,一个良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其中的原因除了该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等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没有良好的制度去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落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渝东南翼与渝东北翼要探索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良好制度,并促使其发挥出巨大的效应,从而促使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论

重庆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直接影响到重庆市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重庆市经济的长期发展。本文基于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拉大这一现实,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卫鹏鹏.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树成等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4.胡鞍钢,王绍光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6.黄茂兴,黄晓芬,石淑华.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J].南开商学评论,2008(10)

7.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8.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

9.谢建.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10.章奇.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管理世界,2000(4)

(作者单位:重庆市新桥医院 重庆 400037)

(责编:若佳)

上一篇:打造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探讨 下一篇: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