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病毒山东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时间:2022-08-21 10:14:39

牛流行热病毒山东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摘要:利用BHK-21细胞,接种山东济南地区疑似牛流行热病牛高热期的抗凝血,经盲传3代,分离到1株病毒,经RT-PCR鉴定为牛流行热病毒,命名为BEFV-SD。理化特性试验表明:BEFV-SD对热敏感,56℃ 10 min、37℃18 h可被灭活,对乙醚、氯仿等敏感;BEFV-SD可被BEF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408;将BEFV-SD的G基因与GenBank中公布的BEFV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达到96.3%以上。

关键词:牛流行热病毒;分离;鉴定;同源性

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2-0031-04

牛流行热 (Bovine Ephemeral Fever,BEF)是由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引起的牛和水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突发高热、呼吸迫促、消化机能障碍、全身虚弱、僵硬、跛行[1]。首先发现于19世纪中期的东非,随后流行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许多国家和地区[2~5]。本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7~10月。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有一定的周期性[6],曾在我国多个省份多次发生,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乳品质下降,役用牛跛行或瘫痪,部分怀孕母牛流产,给养牛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实验室采集了疑似患牛流行热病牛高热期的抗凝血,进行了病原分离,经各项试验鉴定,证实分离获得了牛流行热病毒。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病料来源采集山东省济南市周边出现急性发热、呼吸道和消化道机能障碍的奶牛高热期的静脉血,肝素钠抗凝,-20℃保存。

1.1.2实验材料100 mm培养皿、96孔培养板为Costar产品,DMEM营养液、胎牛血清购自Giboco公司,RNA提取试剂盒、RT-PCR试剂盒、DL2000 DNA Marker等分子生物学试剂购自大连宝生物工程公司,琼脂糖、溴化乙腚等试剂购自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HK-21细胞为山东省农科院奶牛研究中心实验室保存。

1.1.3引物设计与合成根据牛流行热病毒主要免疫保护性糖蛋白G(BEFV-G)的保守核苷酸序列 (GenBank登录号为AF234533.1) 设计引物BEFJ1(5′-AGAGCTTGGTGTGAATAC-3′)和BEFJ2(5′-CCAACCTACAACAGCAGATA-3′),扩增片段大小为420 bp,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1.2方法

1.2.1病毒的分离与传代将临床疑似牛流行热的病牛抗凝血反复冻融3次后,4℃离心(4 000 r/min)5 min后取上清,接种于长满单层的BHK-21细胞,37℃吸附1 h,加入含有2%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维持液,连续3 d观察是否出现细胞病变(CPE),若未发生CPE盲传3代,仍未出现CPE且RT-PCR鉴定为阴性者废弃,阳性者继续传代,直至出现CPE,当出现80%CPE时收毒,冻融3次后,继续传代3次。经无菌检验合格后,小管分装,-70℃冻存备用。并按方法1.2.2进行病毒的RT-PCR鉴定。

1.2.2RT-PCR检测病牛的抗凝血及培养病毒液反复冻融3次后,用病毒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反转录cDNA, 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为:10×buffer 2.5 μl,25 mmol/L MgCl2 1.8 μl,10 mmol/L dNTPs 0.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7 μl,模板DNA 1.5 μl, Taq DNA 聚合酶(5 U/μl)0.4 μl,加三蒸水至25 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s,56℃复性30 s,72℃延伸30 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3 min。PCR产物用1.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1.2.3病毒理化特性试验对分离毒种的第6代BHK-21细胞培养物进行理化特性鉴定,用终浓度50 mg/L的5-碘脱氧尿核苷处理分离毒种,鉴定病毒的核酸型;用乙醚、氯仿处理分离毒种,进行脂溶性敏感试验;用pH 3.0的盐酸处理分离毒株进行耐酸性试验;56℃水浴10~30 min,37℃孵育12~36 h,对分离毒株进行耐热性试验,同时分别设立对照组。

1.2.4中和试验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将200 TCID50/100μl分离株病毒液与等量的不同倍比稀释度的BEFV阳性血清充分混合, 37℃感作1 h,将每个混合液接种于弃去生长液的长满单层BHK-21细胞的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吸附1 h后,每孔加细胞维持液 100 μl,置于37℃、5% CO2 培养箱静置培养7 d,逐日观察CPE 情况并记录。同时设立血清毒性对照、阴性血清对照和空白试验对照。

1.2.5分离病毒株的G蛋白编码区的克隆测序及其同源性比较对分离病毒株进行RNA提取,然后进行G蛋白编码区的RT-PCR扩增,扩增片段为1 872 bp,纯化PCR产物,克隆到T3载体,送上海生工测序,对获得分离株的G蛋白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分离病毒可见致细胞病变效应

将临床疑似牛流行热的病牛抗凝血接种长满80%的单层BHK-21细胞,盲传3代后,出现细胞病变,特征为细胞开始变圆,胞质内颗粒增多,融合成小集落(见图1B),然后细胞全部变圆(图1C),脱落死亡。将获得的病毒进行继代培养,传至3代后,细胞病变规律、典型,将此分离毒株命名为BEFV-SD。

上一篇:蜂蜜中掺入不同类型果葡糖浆的检测 下一篇:转人乳铁蛋白羊奶生物安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