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21 07:51:14

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8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45例行传统手术,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2.23±2.47)min、术中出血量为(1.67±0.52)ml、术后患儿自主活动恢复时间为(11.45±1.70)d、住院时间为(2.1l±1.04)d,对照组分别为(19.56±3.45)min、(4.78±0.24)ml、(21.64±2.48)d、(5.12±1.20)d,对照组的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26-0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约为0.8%~4.4%。患儿一旦发病,易引起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传统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方法是行开腹疝囊高位结扎术。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因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无疤痕和恢复快等优点,而适合小儿外科的应用,并普遍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我院普外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4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8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和对照组(行传统手术)。实验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14岁;其中单侧32例,双侧8例,隐匿疝10例。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1~12岁;其中单侧34例,双侧11例,隐匿疝1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年龄、性别、单双侧疝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儿术前均禁食4~6h,排空小便。两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术前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5mg/kg,阿托品0.02mg/kg,术中行心电监护患儿生命体征。对照组:单侧疝于患侧下腹部皮肤横纹肌处做3cm斜切口,双侧疝做5cm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解剖游离疝囊至疝顶部,高位结扎,分层缝合切口。实验组:患儿取头低脚高位,于脐下缘5mm处切口,建立CO2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8mmHg,经Trocar置入腹腔镜,探查整个腹腔及双侧内环口,于右下麦氏点穿刺5mm Trocar,放入抓钳,在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穿入Endoclose针,携带约40cm长4号线进入腹腔,线尾留于体外,在腹腔镜监视下,术者单手持针,在疝囊入口水平分3~4次将缝针在腹膜下潜行环绕突入口缝合1周,收紧缝线,检查无漏洞后采用单手打结结扎鞘突。线结埋于皮下,解除气腹,用创可贴粘贴穿刺点和切口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1.4结果 实验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儿自主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患儿并无腹股沟管壁薄弱,在以往手术治疗中,通常小儿斜疝只作单纯疝高位结扎即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经腹股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效果确切,但腹股沟区解剖关系复杂,操作过程中易损伤血管、神经,且切口大、患儿术后恢复慢。近年来,我院开展腹腔镜技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相比,手术操作简便,术中视野开阔,疝环易显露,避免了传统手术可能造成的局部组织粘连及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同时避免了对器官发育可能造成的影响。术中在腹腔镜直视下可发现患儿腹腔内其他疾病,同时可探查对侧的隐性疝,并可同时处理。在两组患儿中,实验组中10例发现对侧隐匿性疝,这些疝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传统的手术方法无法同时进行探查及处理,但腹腔镜手术可避免再次手术,减少了患儿创伤。通过两组比较发现,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儿自主活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腹腔镜手术后的患儿恢复快,且术后不需要拆线,切口瘢痕细微,所以易被患儿家属接受。

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优于传统开腹手术,它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由于我们近两年刚开展此项手术,病例数量较少,且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上一篇:新生儿肺炎x线检查与临床变化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晶体溶解性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