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名词中的不对称现象

时间:2022-08-21 07:49:38

亲属称谓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其构成随语言不同而表现各异。汉语里的亲属称谓名词十分丰富,而且较为复杂。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构成形式上,也表现在内部的系统性上。其中一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某些亲属称谓名词呈不对称关系。比如汉语里用“前”和“后”来组成亲属称谓名词,其结果是,可以说“后爸”“后妈”,而不能说“前爸”“前妈”;相反,可以说“前夫”“前妻”,但不能说“后夫”“后妻”。这种情况跟“前任”与“后任”“前者”与“后者”所具有的对称关系明显不同。这是约定俗成的偶然,还是具有某种理据的必然呢?答案自然是后者。下面略作分析。

为一目了然,我们先将“前”“后”与“爸”“妈”“夫”“妻”的组合关系表示如下(“+”号表示可以组成词,“-”号表示不能组成词):

-

-

+

+

+

+

-

-

从亲属称谓的源头上来看,是先有“爸(爸)”“妈(妈)”和“(丈)夫”“妻(子)”,然后才产生“后爸”“后妈”和“前夫”“前妻”这样的词语。因此可以说,“爸(爸)”“妈(妈)”和“(丈)夫”“妻(子)”是基本词,“后爸”“后妈”和“前夫”“前妻”是派生词。

我们先看“爸”“妈”的组合情况。“爸(爸)”和“妈(妈)”是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词语,而血缘关系一旦形成,就是永久的,无法改变。比如当甲成为乙的“爸(爸)”或“妈(妈)”时,则甲和乙之间的亲属关系就是永恒的,不随任何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甲永远是乙的“爸(爸)”或“妈(妈)”。这种不随时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所有的亲属关系中,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也是人们最熟悉的,因而它是无标记的。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确立了“爸(爸)”或“妈(妈)”的身份,则即使他(她)另组家庭,使子女的生活中出现另一个女人或男人,“妈(妈)”或“爸(爸)”的所指永远不会改变,即子女不会特地改称不在一起生活的亲爸或亲妈为“前爸”或“前妈”(汉语中“先父”“先母”的称谓是为了表达“已故”这个信息而生成的,属于另外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说“前爸”“前妈”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又会有“后爸”和“后妈”的说法呢?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后爸”“后妈”不是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名词。严格地说,它们所表示的亲属关系纯粹是从法律和伦理层面来界定的。“后爸”或“后妈”的产生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妈妈或爸爸再婚,从而客观上使另外一个男人或女人进入家庭,跟自己产生了一种上下辈的亲属关系(主要依法律和伦理关系而来),而且他(她)拥有法律所赋予的“爸爸”或“妈妈”的权利与义务,他或她在家庭中的身份和地位跟“妈妈”或“爸爸”是对等的。对于这种情况,合适的称谓应该是“爸爸”或“妈妈”,因为这样正好可以与自己的“妈妈”或“爸爸”相对待。可是由于子女跟他或她没有血缘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爸爸”或“妈妈”这样的称谓已经天然地赋予了那个生养自己的男人或女人,故此时的称谓必须跟“爸爸”或“妈妈”的称谓区别开。既然自己的亲生“爸”“妈”是无标记的,那么这种因法律和伦理关系而获得的“爸”“妈”就是有标记的。再考虑到时间因素,用“后”来标记最为恰当(因为他或她担当“爸”“妈”的角色在“亲爸”“亲妈”之后)。如此一来,就有了“后爸”和“后妈”的称谓。

再来看“夫”和“妻”的组合情况。“(丈)夫”和“妻(子)”所表示的亲属关系是由婚姻而来,跟血缘毫无关联。人们通常说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其实有两层意思:法律保护婚姻关系的确立与维持,法律也保护婚姻关系的解除和改变。这就是说,婚姻关系不一定是永恒的,它有可能改变。

现代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不管一个男子或女子结了多少次婚,他(她)当前配偶的称谓都是“妻子”或“丈夫”。“妻子”“丈夫”永远是无标记称谓。一旦当前的婚姻状况发生改变,她的“妻子”身份或他的“丈夫”身份就随之成为历史,新的配偶即成为“妻子”或“丈夫”,所以永远不需要“后妻”或“后夫”的说法。如果需要指称一个男子或女子婚姻史上的某个妻子或丈夫,则只能用有别于当前“妻子”或“丈夫”的另一不同形式来指称。相对于当前来说,她是“曾经的妻子或丈夫”,故称“前妻”或“前夫”。“前妻”或“前夫”的生成是以表达当前的情况为参照,并取“前”表过去时间义而得到的。

人们之所以总是以无标记形式来指称具有血缘关系的“爸”或“妈”和当前时空状态下的“夫”“妻”,这是由特定的价值取向原则决定的。前者依据的主要是亲疏原则,后者依据的则主要是礼貌原则。人们对于自己亲爸、亲妈的感情一般总要深厚于后来担当“爸”“妈”角色的人,因此不会因为某方面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原来的称谓。这种不变也意味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是割不断的。

一般来说,指称一个已婚的男人或女人,点明他或她当前的身份信息(丈夫或妻子)即可,即使夫妻双方有一方属于二婚(或三婚等),也没有必要隐含另一方是第二(或三)任丈夫或妻子的信息,因为这样做很不礼貌,暴露了当事人的隐私,令人难堪。由于当前时空状态下配偶用“夫”或“妻”指称成为默认的无标记形式,因此,其历史上的“夫”或“妻”就是有标记的,“前夫”和“前妻”就是因标记词“前”而来。实际上,用“前夫”或“前妻”,也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不否认曾经有过的婚姻关系和感情,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礼貌。

上一篇: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等 下一篇:“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六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