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孔子的福乐人生

时间:2022-08-21 06:32:38

学习:孔子的福乐人生

[关键词]学习;福乐;孔子

福乐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务的一种情绪体验。这是一种包含愉快、兴趣等多种情绪成分的综合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体验是由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目的引起的。福乐是人生非常重要的积极情绪体验,人在福乐中就是身心处在快乐的状态里。那么是什么让孔子总是处在忘我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之中?

纵观孔子一生,幼年丧父,成长于困苦之中,这种成长历程为他提供了历练人生的机会,我们不难想象孔子当时生活的艰辛。但孔子解释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成年孔子学富五车,政治主张处处碰壁,虽有一次仕途机缘,却昙花一现。但孔子说:吾不试,故艺。(我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开篇,这绝非无意安排,纵观《论语》我们能体会出孔子的福乐来自于他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根据福乐的六个特征,来分析孔子是如何在学习中创造出福乐的。

一、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从事的活动上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可见孔子研究韶乐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

关于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以及孔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等一些言论,都是非常典型的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的证明。

二、意识与正在从事的活动合二为一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魅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魅砍倒大树,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魁对他是无可奈何的。还有一次孔子在匡地受困,他坚定地认为自己就是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可见孔子把知识的传承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但是孔子非常清晰地知道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所以说孔子的好学与自己传承知识的职责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自我意识暂时失去,如一个人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仁不让于师”,以及入太庙每事必问,以致于令人产生怀疑其才疏学浅,这其实恰恰是孔子懂礼好学的体现。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孔子的“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圣人的荣光。

四、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当前所做的行为活动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由此可见,孔子对于自己学习的掌控非常到位,并且告诫世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能够认识到自己大致能应对即将出现的后续行为,并能对它们做出适当的反应。

五、出现暂时性失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老之将至”都觉察不出来。可见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能体味出无穷乐趣,这种学习、做事忘我的投入的态度,是福乐的最高境界。

六、活动体验本身成为活动的内在动机

通常情况下,完成活动就是进行活动的最好理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孔子学习就是为了学习。虽然他有济苍生、复周礼之志,却总是处在郁郁不得志之中,政治才华不能施展,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孔子反对无所事事,他曾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他坦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还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且有一次他还这样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其中两个“乐”字都是在说明即使生活困顿,在学习中也能自得其乐。

可见孔子已经把学习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学习本身就是快乐。孔子的一生虽然是不得志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悲剧,但是生活中的孔子不是痛苦的,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的体验。

上一篇:“上善若水”的思考 下一篇:为幼儿心理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